1
让我郁闷的是,我的项目总负责人秀燕,天天都会催我,真的是个高级项目经理。
是的,我确实无法推进,这才是让我最郁闷的事情。要知道,我并没有偷懒,而是遇到了一个巨大的困难卡住了自己。
而昨天,我突然之间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了,我来说说这个故事。
2
从2月27日开始,我根据全新的认知高度来重构了我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有助于改变/成长的四大最核心的要素:解释、决策、假设和反思,并通过很多高手老师、自己的咨询和教育实践去验证了这四个要素。
理论框架建立起来之后,就需要按照抓手思维去找寻具体落地的方法,并且这个方法可以做到“做少得多”。又是一个多月的验证,最后找到了一个符合复利、边际成本递减的方法——反思。
为此我写过多篇文章:
- 理论:《一座金山摆在眼前却不冲上去,究竟是啥原因》
- 理论:《复盘的底层逻辑都不掌握,怎么可能学会》
- 方法:《如何用复盘进行假设校验》
- 实践:《若晓沐,对不起;汪隽子,我爱你》
- 实践:《目标达成术复盘经验总结》
这些文章都是在对“反思/复盘”进行反复的介绍。
同时,我还带着若干小伙伴在进行反思的具体实操训练,指导大家做好反思的细节。但是,这里还是遇到问题了,比如说我给岚子看她的反思内容,我看了两天之后,发现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看完她的一篇反思,这对于现在任务如此繁重的我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可持续的事情。
反思的套路是这样的:一件事情完成之后,来判断一下这件事到底做得怎么样,有没有亮点和不足,将亮点和不足用感受的方式进行描述。之后,再对亮点和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经验用来指导下一次的实践。
一般稍微投入一点时间去学习的伙伴,大约可以在30分钟内彻底掌握这个套路,如果加上我的工具表,那时间还可以缩短至15分钟学会。
按理说,有方法、有工具、有案例就可以去启动活动了,可是,为什么迟迟没有推进呢?
3
就是因为,反思这件事情非常特别。
它有点像学英语:你学会了26个字母,按理说所有的英语文字都认识了,可也就是个认识的水平而已。反思也是,学会了套路,但是不见得可以通过反思获得收益啊!
看看具体的实践者就知道了,好多人都在进行反思,可是,他们往往都会说:“不知道反思完了之后可以干啥用,反而让自己情绪不好了,算了,不搞了!”然后就不了了之。
反思之所以上手容易进阶难,就在于我上面特别标注的那句话:“对亮点和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这个部分非常难,水平不同的人分析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
你知道的,我的主业是搞目标管理。就拿目标管理这件事来说,一个目标在推进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暂时受阻的问题,分析“为什么目标推进中会受阻”,不同水平的人给出的原因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比如:
- 都是老板给安排的新任务;
- 可能是因为畏难情绪造成的;
- 因为自己的动机结构在压力情况下发生变化;
你看,不同人给出的原因有多么大的差别啊!
我指导的那几个伙伴,天天称赞我,说我能看到问题的原因,能够给他们很大启发。
可是,他们的称赞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验证,那就是:只有我实时给他们反馈,指出问题的关键,他们才能有巨大收获。如果,没有我的加入,那大家就会流于形式或者根本无法深探。
也就是说,如果我推广“反思”这个方法,我的边际成本是非常高的,甚至完全无法下降,那么,这件事我一定不能做。
4
我不是一个会被问题吓住的人,既然边际成本很高,那就去降低就行了啊。所以,现在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降低边际成本?
之后的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我都困在这个问题里,也给出很多解决方案,比如说做成用户案例库、用传帮带方式训练助推、录制视频课程等……但是,都不是我想象中最好的那种方案。
波利亚在《如何解题》中说过,我们必须把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理解、可以解决的问题,才能够有效解决。这句话看起来很绕,但是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在我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我并不知道如何解决“边际成本高”的问题,那么,我必须要将其切换成一个新的问题。
我调用了世界观的认知方法,判定了“边际成本高”不仅仅是原因,它还是一个结果。而导致边际成本很高的原因是:我只能身体力行地去教授知识给用户。再想,“只能身体力行”也是个结果,它的原因是:隐性知识未被显性化,未能有效形成知识产品。
问题来了,我明明已经很理解“反思”这个方法,我也知道如何判断和使用,那我为什么还是不能把这个方法显性出来呢?
六月以来,我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着。
5
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通常都是跨系统的。我对这句话真是越来越有深刻的理解。
正如上述的困境,我竟然在本次领读《思考,快与慢》的活动里,因为书中的一句话给了启发。这句话来自序言部分,在非常靠前的地方:
我再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出来:“我希望本书能丰富人们的词汇,这些词汇就能派上用场了。”
我在读书的时候,对这两句话的是大约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我有了丰富的表征。确实,作者给了我词汇,这些词汇派上了大用处!那就是,我在打通反思的整个原理过程中,在思考到假设的部分就是没办法想通,而现在,我通过读书获得了两个新的词汇(其实本质是概念,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捷径和偏见。这个词,帮我把整个体系打通了。
图中,关于假设的部分,共有四个要素,之前由于缺乏“捷径和偏见”这个词汇组合,整个原理逻辑没办法自洽,就无法将这个经验显性化可传递的知识。
就因为这两个词,解决了知识显性化的问题,甚至已经可视化。这样,参与者就可以对这个流程提出问题,有问题的话,改进就可以出现,这个方法因此可以持续迭代了。随着大家积累,研发和传递方法的边际成本必然下降,那么这件事就值得做了!
而这一切,就是因为共读时候的两个词。我真是越来越体会到高标准做事情带来的惊喜感了!给你看看我在读序言时的标准:
好了,接下来,反思的活动可以推进了。总结一下这次惊喜的收获:
- 不要为了推进而推进,想不清楚之前宁可不动也不能乱动,尤其是极其重要的决策;
- 一个问题如果无法解决,那就是方案有错,要不调整方案,要不转化关键问题;
- 隐形经验的传递有着极高的边际成本,不能做;
- 遇到问题根本不用有情绪,换个思路解决它就好了;
- 问题解决的方案通常在系统之外;
- 缺乏某个知识体系,就无法解释某一类事物,这就是学习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 形成决策原则,要远比随意下决策重要太多;
- 多亏我领读了《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高标准带来的收益不可为外人道也。
嗯,就这么多了,请大家等待反思活动上线吧!
我这个周真的是累得够呛,前三天跌宕起伏的,后面又赶上大量工作加深,本周平均睡眠时间从8小时/天,锐减了将近一半。
明天钻石行动2.0版本的活动(具体见“阅读原文”),有1000多人报名参加,我很满意,这一次是由俊彦策划的全部过程,这个90年的兄弟的执行力和推进能力都很好,值得持续投资啊!明天搞定了之后,我要睡一觉,下周要休两天假~都不要拦着我睡觉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