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微信群里,我结识一位90后妹妹,她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公号写作上几乎日更的速度,每天一篇原创文章,约3000字,用她的话说平均3个月20万字,高频大量输出她在外贸领域的实用干货。不用说,有着可观的粉丝数和不错的运营成绩。
这样的成绩让我们由衷的惊奇和钦佩。
她自己则轻描淡写,说每天早上5点起床后码完字发送,在编辑排版上不会太花时间。而她有将自己工作中的心得沉淀下来分享给更多人的愿望,甚至列了自己出书的目标。
“你能否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的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
这是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开篇《谈读书》里提到的,他在上个世纪20年代呼吁的问题,现代人听来,依然振聋发聩。写作和读书,做学问,都是一个道理。
关于青年的毛病,他还这样说道:“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现代人的通病?
社会越浮躁,我们越要有能力静下心来,真正的不是肤浅的对待自己的个人成长。每个匆匆行走在都市里的人,都有一身故事。有的故事正在书写,我们也在探索着自己将被引向何处,不是过分强求人生时刻的安稳,而是希望自己的人生不是太过平淡,我们期盼着自己的一生能够有所作为,没有虚度年华。
一条的徐沪生说,做一个视频容易,坚持每天做一个这个事情却很难。
前段时间,与一位友人聊天,他很坦言他内心的追求,对于做好工作的定义,更多的在于是想把事情做成的使命与情怀,手中接着5、6个项目,常常每周五天加班也乐此不疲。在公司校招中,他也更加看中应聘者自身的想法与潜质。
他说,在前段时间他所招聘的实习生中,相比同一批进来的一位一本的实习生,他最后录用了一位学校名气不是那么大,但有自己个人追求想法、做事踏实肯干能出成效的毕业生。事实证明,他的选择也是对的。
不难理解,这种想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愿景,更是一种锲而不舍、坚韧不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追求精神。而这种对工作有使命感的员工,他们目标感更强,工作也更进取踏实。
三毛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余光中先生说,物质支撑人的生活,而信念支撑人的灵魂。
这里的信念,我认为,与你的信仰、使命同个意义。
马克吐温也曾这样说,在你人生中,有两个重要的日子:
第一个是你出生的那一天,另一个是你找到找到自己为什么出生的那一天。
人生这趟旅途,“去向远方”的使命是每个人生命中最浪漫的冲动,也是每个人对抗孤独与现实的力量之源。
对于远方的解读,上面的三位大师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生这趟旅途,我们要追逐梦想,寻找信仰,踏踏实实过好当下每一天。
叔本华说过:“生命本身是无意义的,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是什么意义。”
这种意义感赋予的方式在于我们的自我实践,而自我实践来自于认识自己的潜能,并且发挥那个潜能,造成正向的改变,帮助自己,帮助别人。
末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某种特殊的天赋可以贡献给这个世界,很害怕像有些人永远,到死都没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渴求希望知道自己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究竟是为了什么。
如何让自己成为更有追求的人,而不仅仅是追求外在成就?
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努力深思的。多一些时间,做自我的探索。在世俗喧嚣中,倾听自己的心声,抛开别人对于自己的固有看法,面对真实的自己。
正如复旦那位陈果老师所说,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最高境界在不扰别人的情况下,做好自己,真不必那么看中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公鸡们走自己的路,让母鸡们说去吧。
不找自己的方向,随波逐流,放弃命运的恩赐,只能活的像别人一样?
如果不能生活在一个你可以自由决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人的地方,那么要自由干什么?如果不是为了能有个机会定义自己是个怎样的人,那么要自由又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