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来在医院上班时,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同事,她老公在日本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她和老妈带孩子在北京,一直租房子住,住了六年。
这六年间,我买了房子。2007年,110万,北京二环和三环之间,92平米,板楼。
我买房时,她也动了心。链家的经纪人就不停打电话给她,约她看房。但她最后还是想等老公回国再买。
六年后,他老公回来了,一家人终于团聚。可北京的房价也涨上来了。拿我家房子举例,2007年的110万变成了330万,房价净升220万。
居高不下的北京房价市场,让他们望而却步。
他老公这几年在日本能赚到220万人民币吗?我表示怀疑。他挣的钱很可能没有上涨的房价多。
从这个角度来讲,出国努力赚钱还不如早期在北京买一套房。如果他们当初买房,完全有能力月供。她的经济收入和我差不多,我能,她一定也能。她每个月的房租,加上医院800块钱的房补,月供应该不成问题。
他们错过了买房的黄金时期。
而他们的女儿童年缺失的父爱又到哪里弥补?
还有一个同事,单身大龄女。因为单身,一直没买房。2003年的北京,二三十万就可以买一套小居。当然那时的钱值钱,那时的工资也没多少钱。但不管怎样,如果从父母亲友那里借够首付,用工资月供这样一套房,经济上完全可以承受,也不会影响生活。
但她没有需求。她想,以后找个对象,对方至少能有一套房吧,房子应该是男方的事吧。这个观念在北方太正常了。所以,她一直觉得没有买房的必要。
还有一个因素左右了她的决定,就是她远在家乡的父母。据我所知,农村人在买房这件事上趋于保守。城里特别是首都的房子那么贵,有地方住就行了呗。拿出一大笔辛辛苦苦挣的钱去买房太不划算。钱要存着,供不时之需,比如生病,孩子以后上学,或是将来的养老。
她就一直租房子住。房租涨着,她也不停搬家。
我的这个同事和大多数常人一样,没有那么前瞻,也不具备远见。没有人会想到北京的房价后来会坐上火箭。
那几年,有人买房交订金后,又觉得房价能降,怕买贵了,就毁约了。一万元订金打了水漂。
而有人早在2003年在北京郊区买房,90平米的房子17万,现在的市场价200多万,郊区都贵如油了。住在郊区,每天早出晚归挤地铁,或者开车朝发夕回堵在路上。
还有的人,凭直觉感到北京房价不会下降,不能等待,于是一咬牙,借钱在城里买了房子,祖孙三代蜗居在50平米的小居里,像蜗牛一样承受着还债还贷的压力。
2012年我们出国了,卖了北京的房子。我们在加拿大买房没有再贷款。因为生活有保障,我们也没有刷过盘子。我应该感谢这个房子,不是我多么有远见,而是我运气好。
当初卖房时,前来看房的人络绎不绝。有意者不少,但真正能拿出300万的人少之又少。在北京,普通工薪族老百姓,哪有实力拿出这么多钱?现在,有实力拿出巨款买房的人会比那时多吗?
以后的一年又一年,北京的房价一路上涨,像疯了一样。
有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到医院,感到北京的生活压力大,又不想和外地的女朋友分开,就辞职离开帝都。
但更多的还在京城打拼,在苦再累也坚持着,为筑一个北京梦。
安居乐业是每一个人最基本最现实的梦。但在北京安居的中国梦太贵了,比地球上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贵。
谁做得起呢?
北京的房价,像一个怪物。
这个怪物成全了少数的幸运儿,让人衣食无忧,甚至可以养老送终。但对更多老百姓来说,它不知不觉吞噬了(也正在吞噬着)很多东西:亲情、安居、每天两小时的睡眠和体力,爱情、诗和远方,还有很多美丽的梦。
这个怪物太大太怪了,但因为和人们朝夕相处,让人见怪不怪。在诺大的雾都北京,它和2000万北京人、北漂或打工族共生共存着。它什么时候死去,谁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