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两天在听罗辑思维,提到的历史和我知道的有很大的差别。
我是文科生,在历史课本里学过百日维新、公车上书,知道康有为、梁启超、光绪、慈禧的故事,帝党和后党当年为了是否要进行改革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我也学过美国南北战争,知道林肯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美国总统,一直坚信他是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崇尚平等自由,并且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可是在罗胖嘴里,一切都不一样了。
罗胖说:历史是有话语权的人书写的。我们所知道的公车上书等等的故事都是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所写的,和真实历史相悖甚远。百日维新的失败在于光绪没有拉拢最应该拉拢的人,而将慈禧推到了对立面。慈禧也并非是一个非常专权的女人,她当年是主动还政于光绪,因为希望自己身后“青史留名”。康有为、梁启超的失败就在于,他们没有总揽全局的格局,政治经验幼稚的可怜。
至于林肯,罗胖认为他是一个政客。林肯在北方演讲提到的主张是废除奴隶制,而在南方则说自己从来没有提出过废奴主义。罗胖所说的林肯是一个犹豫不决的政客,“他走的和人群速度一样,人群走的慢一点,他走的就慢一点;人群走的快一点,他走的就快一点”,这与我所想象的有决断而意志坚定的林肯不同。
02
我还听说过许多其他版本的故事。
比如唐朝的那个有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明明杀兄长又夺权篡位,但历史将他塑造成了一个被兄弟逼的墙角里不得已奋起反抗的角色。当然,也因为他是一代贤君,毕竟开启了贞观之治。
再比如我幼年时崇拜的西方著名记者法拉奇,年少时看过她的传记,印象中是一个秉笔直书,刚正不阿的记者。直至她去世时,又看了相关的报道,描述和小时所看的内容非常之不一样,也许是时代进步了吧,报道也是将她描述为一个知名的记者,但颇有争议。只是因为她的报道让西方给中国开了一扇新的窗,所以在中国的呼声很高。
两年前曾经看过一本书叫《想象异域》,从来华的朝鲜人的相关史料中的视角来看待当时的中国。发现尽管文化同根同源,但毕竟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的视角不太一样。
终于了然,并不是所有的史家都像“灭我十族都不怕”的方孝儒一样肯不顾一切秉笔直书,也不是所有的记录历史的人都有那样的智慧和能力去客观的描述和评论所有的事情。我们常说的“时间会证明一切”,可真相也往往会湮灭至时间里,最终不可考。
于是心存疑虑,如果历史会被扭曲、会被杜撰,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03
知道历史非常重要。
历史中有太丰富的素材,知道炎帝、黄帝才知道我们是华夏子孙,知道我们的祖先;知道唐宋元明清,才知道什么叫做大国,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所曾经经历的辉煌;知道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才知道所谓的盛世并不持久,知耻而后勇……
也许,那些沉淀下来的历史资料并不属实,但一切文化都是一以贯之,有源头、有过往、有前世今生。所以我们才会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也会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纵然身为普通人,我们可能并不需要有家国天下的情怀,所需要知道的历史也不需要多高深,但历史可以教会我们是与非,教会我们做判断,使我们内心丰盈。去读《曾国藩家书》,就会知道如何去为人处事;去读谭嗣同的“去留之间两昆仑”的故事,就会知道什么叫“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如果所有的一切都不相信,就会陷入一种不可知论中,但也丧失了相信一些可贵的东西的机会。
04
你只有知晓一些基础历史知识,才可能去试图甄别可信的历史。
我还是很佩服罗胖的,因为他可以认真的去读一本本书籍,依据史料和书中记载的东西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去选择自己相信的历史。那么,我们也可以。多读读书,去选择、去甄别、去相信,你也会有自己的判断。
如今的历史也并不像以前写的那么枯燥,如果你没法读下去那些厚重的历史书,不妨看看那些历史小说或者有意思的历史书,比如《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儿》,比如《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里面有足够多的故事和足够多的八卦。当然,这是针对我们普通人而言的。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总有你好的那口。去看看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视角中的不同的历史。不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历史是人书写的,是可能被杜撰的,可我们人生活的世界也是以我们为中心的。只要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认同。
你相信的历史,也许就是真的历史,又不是历史学家,需要对千秋事负责,自己觉得有所收获就好,又何必太执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