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逐渐在中考考战场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随着数理化同质化的竞争,最终决定两个学生间分数高低的筹码变成了语文。
一直以来中学语文课本里面鲁迅的文章的篇幅都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安排上把鲁迅的课文和古代文言诗词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讲好鲁迅的课文成了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当然,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斗士,鲁迅的现代白话文小说和散文一上来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令后世作家们难以望其项背。鲁迅的杂文更是一把锋利的匕首,我们在他那艰涩诘屈聱牙的字句里体会到了他惯有的快意恩仇。
然而曾几何时,语文的改革在去鲁迅化,好像不拿掉鲁迅,就不成其为改革。这个理我们大概也能够明白,所谓“擒贼先擒王”,鲁迅作为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无冕之王”,这才能见出改革的彻底、改革的决心。
所以,鲁迅的文章就被语文课本一篇一篇的拿掉了。还美其名曰“壮士断腕”。
可惜,没了鲁迅的中学语文教学,还能给孩子们教什么?大刀阔斧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教育家们,曾经真的上好过鲁迅这一课吗?
没有读过鲁迅的人都知道鲁迅作品的中心思想是国民性教育。看过鲁迅文章的人更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鲁迅文笔的犀利、思想的深刻、逻辑的严密。鲁迅是怀着悲天悯人的大爱来救人,塑造人。鲁迅的作品反映的不仅是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他的文字吐纳人性,更具有永恒的社会价值。
划掉鲁迅的理由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们害怕面对自我。因为,鲁迅的文章像是一面照妖镜,它能洞穿我们灵魂深处最卑鄙最肮脏的部分。鲁迅总是在呐喊着,“你有病”,就像走在街上的狂人,总能在社会的角落挖掘出黑暗的东西。
拿掉鲁迅,学生还懂得批判思维吗?
拿掉鲁迅,学生知道怎么进行逻辑推理吗?
拿掉鲁迅,学生如何在冰冷的文字里找到一丝丝温热的血?
拿掉鲁迅,学生又怎么准确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鲁迅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那么现在,以前最勇敢的革命先驱,真的就在这帮抓铁留痕的教育改革家手里被革了命。
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