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十个世界之最
中国是世界上造船航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的造船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船舵、水密隔舱和龙骨装置这三大发明对世界造船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舵的出现为十五世纪大航海时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意义不下于航海罗盘的发明。宋代的平衡舵技术,直至今天仍是船舶设计中降低转舵力矩的最有效的措施,欧洲人直到十八世纪末才开始使用这一技术。
中国人发明的水密隔舱在宋元时期已相当成熟,1795年英国人本瑟姆将这一技术引进欧洲,用于为皇家海军设计的六艘新型军舰。
龙骨结构是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又一项重大发明,宋代的尖底海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横断面为V形,尖底船下设置贯通首尾的龙骨,支撑船身,使船只更坚固,同时吃水更深,抗御风浪能力强大。欧洲在十九世纪初才开始采用这种龙骨结构,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今天为大家科普一下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十个世界之最。
水密隔舱技术是造船技术里的核心之一。
只有有水密隔舱,即便远洋航行时船只底部出现碰撞,不同位置的两三个舱区破损进水,船仍保有相当的浮力,不会沉没,船工有机会将船划到就近的岸边进行修补。即便碰撞严重,水密隔舱也可以大大延缓沉没时间,使乘船者有逃生时间。且水密隔舱为货物分类摆放提供了条件,使之便于管理。
据分析,在公元4、5世纪、最迟7世纪时,中国人已发明了水密舱,有确切文字记载是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而西方直至18世纪方开始采用这一技术。
大约公元2——4世纪,我国出现真正的轴向转动舵,大大提高了船舶操纵性能。
大约12世纪,这项技术经过印度洋传到地中海。
另外,平衡舵和开孔舵,也是中国在11、12世纪发明的,而欧洲则晚了600多年。
8世纪,唐代李皋制造过两轮车船。
宋代又出现多达24个桨轮的车船。
欧洲则是14世纪才开始研究轮桨船,16世纪西班牙才造出实船。
4)15世纪前世界最大的海船
据《明史》载,郑和下西洋所用的最大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有9桅12帆,规模宏大。而当时西方海船一般只20——30米长,最大的也只有50——60米,远不能和郑和宝船相比。
据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载,公元1068——1077年,为修理皇帝的大龙舟,有人想出在汴京城的金明池北掘一大坑,内置木墩木梁,再放水入坑,将龙舟引至木墩架上,抽干坑水进行修理,修好后再放水浮船。这便是世界上首例船坞。
西方的第一个船坞于1495年由英国朴茨茅斯造出,比中国晚了五百年。
我国宋代就有指南针实用的记载。最迟在1103年以前,我国航海已使用了指南针,这是世界最早的纪录。
经阿拉伯人之手,指南针最早出现在13世纪初的欧洲。
中国特有的橹是从长桨逐渐发展而来,兼有舵和桨的功能,并且具有极高的推进效率。
橹只出现在我国,西方称之为“中国发明中最科学的一个”。
3世纪时我国帆船就已采用多根桅杆前后错位配置,主桅杆向船尾方向倾斜等多种先进技术。
欧洲15世纪才出现三桅帆船,19世纪才了解桅杆错位和主桅后倾的优越性。
最迟在唐代,中国帆船已采用舷侧(披水板)和中心两种插板,以减小船舶横摇和辅助风帆的操纵。
欧洲直至16世纪才有类似装置。
早在12世纪的宋代,中国已出现船舶制造用的实船模型(“船样”),这为船舶的批量生产创造了条件。
西方直至16世纪才有了简单的船图,比我国晚了数百年。
中国古代船舶最具代表型的船型——沙船,船体近乎平底、横剖面近乎矩形,装载量大、稳定性好、不怕搁浅、制造工艺简单,且在我国至少已有2000年历史。
而西方直到19世纪出现钢、铁船舶以后,才采用了这种先进的设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