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一个13岁的犹太小女孩与家人躲在一个密室里,以逃避纳粹的追捕。两年间,她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全都写在了一本日记上。后来,密室里的花还是过早地凋谢了,但她的日记却影响了千千万万活着的人!她就是《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弗兰克。
安妮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她的父亲奥托·弗兰克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母亲则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并逐渐开始对犹太人实施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政策。幸运的是,安妮的父亲在国内气氛不很紧张的时候,便放弃了在德国的事业,一家人迁居荷兰。
在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梅尔韦德广场居住期间,安妮和姐姐玛格特就读于蒙特梭利学校。在性格上,玛格特举止文雅,保守勤奋,而安妮则较健谈,外向且充满活力。在学业上两姊妹也各有专长,玛格特精于算术及数学,而安妮在读写上比较优异。
1942年7月,由于纳粹当局捕捉犹太人的行为日益严重,安妮一家决定搬到更为隐秘、安全的居所。最后,安妮的父亲在和自己的雇员“沟通”之后,决定全家人移居到公司内一间一间隐秘的房间里。离开之前,他们故意把原来的住所弄得很乱,试图营造出他们已经离开的样子。父亲奥托·弗兰克还留下了一张字条,暗示他们要去瑞士。
搬家时,一家人战战兢兢。安妮在日记中也描述了那天的情形:“我们穿了好多好多衣服,就像是我们要去北极一样。像我们这样的犹太人,谁还敢带着装满衣服的箱子走在外面?”
新家是一间昏暗狭小的密室,通往密室的门被一个书架盖住,以免被发现。躲藏在密室里的,除了安妮一家四口人外,还有凡·达恩夫妇和他们不到16岁的儿子彼得。过了几天,一位名叫杜塞尔的犹太牙医也住了进来。整整两年零一个月暗无天日的日子,他们只能依靠几个勇敢的朋友提供食物和生活用品,艰难地活着。
为了掩人耳目,躲藏者们制定了《密室公约》——“为了公共安全考虑,房客们必须高度警惕。如所有时间小声说话、上班时间不得使用厕所、不得在房间里随意走动……”“白天,我们不得不低声说话、小心地挪着脚步,不然会被库房管理员发现……”安妮在日记里描述了这种令人窒息的恐惧。
这个15岁的小姑娘虽然无力改变外面的世界,但却改变了“密室”里的生活。她依然对生活充满乐观、幽默和热情,并把想到的一切倾诉给她最亲密的朋友一一“凯蒂”。“凯蒂”并不是人,而是一本红格布料封面、带有一把小锁的日记本——这是安妮13岁生日时,父亲送给她的礼物。
在犹太人每天被一车车抓走,送往毒气室时,在令人惊恐的空袭声中,安妮却在日记中写道:“我得学习,才不会变成蠢人,我要上进,将来要当个新闻记者或者作家,这是我的愿望!”安妮每天用在读书上的时间有数个小时。她读希腊、罗马神话,学习速记函授课程,自学法语并翻译文章,整理欧洲各国王室族谱,学习父母规定的英语、数学、历史。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她竟编写了十几万字的读书卡片。
安妮甚至还在狭窄的房间里学习芭蕾舞。她抱怨不配合其跳舞的姐姐玛格特说:“我们都快要忘记怎么跳舞了……难道你希望,当我们出去的时候,把什么事都给忘了?!”有一次,玛格特向她抱怨道:“我真妒忌你,因为早晨才起床,你已经把自己的事安排得满满了。”
安妮就像密室里绽放的花,给黑屋里心情低落、满心恐惧的所有人带去温暖和快乐。她会帮助妈妈洗刷碗筷,打扫卫生;帮助凡·达恩太太削那些“好像永远也削不完的豆子皮”;在牙医给凡·达恩先生拔牙时,她也要“外行地凑上一个帮手”。
“或许到了秋天,我便可以告别这座充满死寂和饥饿的囚牢,重返校园了。”她欣喜地写道。1944年6月6日,随着诺曼底登陆,盟军的胜利指日可待。安妮从广播中听到,荷兰政府打算把人们的信和日记搜集在一起出版。于是,她在日记中许愿,战后她将出一本书,书名就叫《密室》。
可安妮没有等到这一天。就在她写完最后一篇日记的第三天,也就是1944年8月4日,在那个晴朗的夏日,密室中的人们像往常一样,刚刚开始一天的生活。忽然,他们听到楼下传来了陌生人的吼叫声。
帮助安妮一家躲藏的米普·基斯回忆,她突然看见一个瘦高个子的人,拿着手枪站在门口,喊道:“谁都不要动,不许开灯!”紧接着,盖世太保军官带着一群荷兰警察冲了进来。一个警察说:“有人检举了你们!”他停顿了一下,说道:“你们窝藏犹太人,他们就在这幢楼里,立即带我们上去。”
最后的时刻终于到了。搜捕者们推开了书架,冲进密室。他们让所有的人都举起手来,交出钱和首饰。一个警察一把抢过了安妮的小皮箱,将所有的东西抖落在地。8个犹太人被送进了警察局。究竟是谁出卖了他们,这个谜至今没有解开。战后的调查表明,当天早上,有人给纳粹当局打了个电话,报告了这幢楼里躲藏着犹太人的消息。
当晚,米普·基斯回到了密室,在一片狼藉中,她发现了安妮的日记本和他们一家人的影集。她将这些东西收起来,锁在了楼下办公桌的抽屉里。“我想,安妮一定会活着回来的。到那时,我将把日记本亲手交还给她。”米普·基斯说。
但她不知道,安妮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1945年3月初,安妮的姐姐因斑疹伤寒而死。数日后,被传染的安妮也离开了这个世界。两姐妹的尸体,被扔进了集中营旁堆满死尸的大坑中。一个月后,英国军队解放了这座集中营。1945年5月7日,在安妮死后两个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整个欧洲获得了解放。
“我是自己的船长,终有一天我会看到我能停泊的岸。”她曾在日记里乐观地写道。但是,她没能看到这一刻。战后,米普·基斯将安妮的日记本交到了他唯一幸存的父亲手里。在1947年6月25日,这本日记首次出版。
安妮在15岁花季般的年龄过早地凋零了,但是她的日记却成了欧洲许多国家学生的必读作品。据德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忏悔与赎罪”的历史观引导下,德国的中学生,已经成为参观集中营旧址或有关大屠杀展览最多的群体之一。德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还为中小学生提供资助,让他们去一些集中营旧址或二战纪念馆打工,或组织他们为年老的犹太人提供家庭服务。
如今,安妮·弗兰克已经在天堂中沉睡了60多年。但是60多年来,人们对那场战争和屠杀的反思,从未停止过。密室里的安妮·弗兰克,就像一朵最勇敢、最坚强、最乐观的花儿永远绽放在每一个人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