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行军篇》开始,从「战略」层面落到了具体的『战术』层面,也就是在带兵打仗的过程中,具体要怎么做。当下除了部队,没有带兵打仗的实战情景,但在企业带团队、在家庭带一大家子人,都是类似的,兵法是非常值得学习参考的。
这一节结合实际工作的情景,给我一些启发。毫无疑问,一个人的行军效率最高,也是最方便和便捷的方式,所谓“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但是一个人能做的事情的大小、规模和深浅也是有限的,到了这个时候必然要进入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团队作战。
在团队作战中,相比组织整体能力,一个能力很强的人对整体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组织的平均水平更重要,这就是木桶理论。在团队作战中,最重要的是能力最强的人要把自己复制出去,帮助他人,通过提高他人的能力,从而提高团队整体的水平。这是在作战能力的方面,此外,我还感受到,抛开作战的部分,带团队还有零零碎碎很多生活上的细枝末节。特别是在团队一起出差的时候,就有很深刻的体会。出差的重心是团队的起居和行程安排,这些都和作战部分无关,但又属于无形的部分在影响着作战的结果。并非只有台上提报成果的部分才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其余看似不重要的部分,也对整体作战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我在这里也体会到,人生由很多面构成,每个面上都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虽然这些事表面上是不同的,但背后的处理方式是一致的。
比如,要建立团队,就需要选一个办公空间,首先是选址问题,这在兵法中是行军宿营和选择作战地点首先要考虑因素,即「地形」,其次是办公场所的配套设施。这也类比,一个人要结婚,需要买房、装修,本质就是组建了一个团队,开启团队作战模式。能够把团队配合好的人,家庭关系也不会太差。
华杉老师讲道:“这一讲所讲的行军则重点谈具体行军的战术原则,比如说在不同的地形,你应该怎么安排行军宿营。怎么行军宿营呢?主要还是看地形,这里主要讲了四种不同的地形,有四种不同行军和宿营的原则。”
在行军宿营中最重要的是要看「地形」,根据『地形』选择行军和宿营的地点。
学这部分有两方面的感触,一方面是,回忆到学生时代上「地理课」,其实是处于抛开实际情况学理论的状态,那个时候对各类『地形』无感,只是一堆抽象的文字一样的存在,因为没有具体的场景,也不知道如何运用。过去,我学过,但我全忘了,现在又在学,这其实是一种浪费生命的表现。就像过去硬着头皮背古诗文,怎么都背不下来,因为那些文字对于我而言是无意义的符号,没经历也就没同理心,无法感同身受去体会作者在表达什么。另一方面是,当下的时代跟过去不太一样,更稳定,人大概率会留在出生地生活一辈子。其实对于北方人来说,没有见识过南方的丘陵、沼泽、湿地这些地貌的,就像西北地区的人理解不了南方的潮湿。所以回到「知识」的层面,学习和体验是交织在一起的。
华杉老师讲道:“第一种地形是山地,军队在山地行军和宿营,要注意三条:第一, 你带兵要靠近山谷。 因为山谷才有水源和草料,不管是人要喝水还是马要吃草,只有在山谷才能解决。第二,不要去谷底,行军要有一定的高度,特别注意你要从阳面走。走阳面不光是指行军,更重要的是指扎营。你扎营在阳面,它才干燥和通风,你的军队才不容易生病。第三, 如果你从山谷通过的时候,敌人在山顶上攻击你,这时候你一定不要仰攻,要赶紧走。 第二种地形就是河流。孙子说,渡河之后要快速推进,尽可能地远离河流。你不要在河边待着,因为敌人如果从那边来,你就要背水一战了第三种地形就是盐碱地和沼泽地。在这里孙子又重复了一遍,“亟去无留”,意思就是:你得赶紧走,不要停留。第四种地形是平原,在平原要注意两点:第一, 要留意地面有没有沟沟坎坎的情况。 因为平原大面积看上去是平的,但仔细一看,可能有的地方有沟,有的地方有坎,有沟有坎就会使奔驰往来的战车翻车。平原的陆战是要大量使用战车的,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问题。第二, 你在平原宿营的时候,还是要注意找高地。 平原虽然没有山,但也不是像镜子一样平,还是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你要“右背高”,你的右边背靠高地,这样后面背靠高地,受地形的保护,只留一面跟敌人作战,就安全和方便许多了。”
这部分是具体的在什么情景下做什么选择的依据和参考。
行军和宿营不是随心随遇的事情,它甚至非常重要。“孙子说:“军无百疾,是谓必胜。”疾就是疾病。”
要在有限的预算内,融入更多有利的条件。我发现,在做选择的时候,不考虑这些事情,其实是意识不到这些环境因素带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懂,所以才不会重视这些方面。只重视预算,则会牺牲掉很多「无形」的部分。
华杉老师讲道:“你看部队宿营,道理其实跟我们买房子差不多。买房子要什么?要高处,要阳面,要背山,要靠水。所以你会买房子,你也就会宿营了。”
当我没有买房的经历的时候,其实我不会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选房子,这个时候通常依靠的是「感觉」,同时受制于价格的影响。
当我有了这些依据,判断就精准跟快速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