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不使人民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能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惑乱。
因此,圣人为政,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安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志,便没有刚愎自用的行为;增强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哪里还会与人相争呢?
若使人民常保有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望,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无为”的态度来治世,哪里还有治理不好的事务?
【读经笔记】
本章首先提出三大社会乱源:名、利、物欲。
名残、利损、欲害人。名利物欲会引来佛跳墙。
名、利、欲都是自然的,《道德经》告诉我们要全面的、动态的看待名、利、欲,名利欲可以有多样角度、多个尺度、多种深度。不尚贤,追求的是群贤毕至,全民圣贤,可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就是松下幸之助先生倡导的:自来水哲学。使用电视、冰箱、手机、宝马车要像使用自来水一样,即使用人偷喝自来水也没有人要把这个投资来谁的人视为小偷,抓起来、关起来、判刑。按需分配,民不为盗。中国自古以来讲求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公平正义,民心不乱。民心乱根源是贫富差距,公平正义的缺失,不是“难得之货”。政府之治要求三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老子刚才说的是国家治理层面,现在告述我们个人层面如何在名、利、欲上面做出价值判断:不羡慕别人、不委屈自己、不纵欲也不禁欲;就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现可欲。
不尚贤就是好好学习。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所以用不着羡慕别人,圣贤是别人的,学习是自己的,只有与圣人同行才能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就是天天向上,难得之货是别人的,天天向上是自己的,你都天天向上了还担心什么?天下要下雨,娘要嫁人,该宝马宝马、该单车单车;尽完人事,听听天命,看看今天唱的是哪一出!
圣人提出的个体层面的解决方案就是吃饱饭 ,健好身,虚其心道法自然,立长志,创造性解决人道问题。有知有识有智,不违天道,不妄为人道。
一个人有知有识有智了,该如何尊天道,行人道。何时为?何时不为?在哪里为?在哪里不为?与谁为?与谁不为?那是你自己的事情。道尊重你,道不主宰你,道不把持你。道,顺其自然;为无为,而无不治。
淮南子:鸟穷则啄,兽穷则触,人穷则诈,峻刑严法,不可以尽奸。
韩非子: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治国就是要解决个人饥饿、家有常业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峻刑严法不可尽奸。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国家只需要一定的常法就可以维持正常的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