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信息时代,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往往被来自不同载体的“精修”过的信息引导,很多时候,就会导致我们的认知会有偏差,只见一斑而无视全豹。“精致”会带来“愉悦”,但是有代价。而且,这种代价往往是潜意识中的改变,直至根深蒂固。
2. 先有目标再行动,还是倒过来?行动可以为目标的调整提供导向。
3. “这个道理我懂”,你真的懂吗?错误的认知会带偏你的行动,让你茫然,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不知道。
4. “假读书”—我看懂了,然后忘了。“真读书”:我验证过作者的观点了,他是对的,我还能做补充。你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总结的都是别人的认知,套用别人的目的不是“套用”,而是磨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变成自己的认知。一个人最危险的表象就是不知道自己不懂,认识的层次可以分为以下四层: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②知道自己不知道③知道自己知道④不知道自己知道,你在第几层?
5. 跨学科学习可以建立自己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你会发现多学科之间有着隐晦的联系,且可以互相佐证,这对强化自己的认知是非常有益的。
6. “受到刺激”---“开始行动”
“自我刺激”—“持续行动”
7. 每个人都会在事后想一想,这件事成功或失败原因在哪?归因即自我解释,合理的积极的归因可以帮助我们牢牢把握自己的情绪管理权,让你心态平和,坦然面对生活学习中的起起伏伏,你的归因方式,很多时候决定了你能走多远。从一件错误的负面的事情中选择性的提炼出能服务于正面行为的道理,这是和自己相处的智慧,也是我们创建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的一个利器。比如我们能持续地玩游戏,就一定能持续地学习;我们能持续地懒人躺,就一定能持续地运动,你需要给自己找一个让自己接受的理由,去克服习惯行为的惯性,慢慢侵蚀坏习惯所占用的时间,慢慢夺回时间和生活方式的控制权。
8. 怎样培养一个好习惯?每天一小时持续做一件你认可的事情-----新想法会在行动中产生----你去尝试验证---成就感、满足感产生----喜欢上你做的这件事-----主动管理自己的时间----量变达成质变,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分享输出----影响力---自我价值的实现---变现
9. 持续行动最怕两件事:①没有欲望②欲望过剩(摘自《持续行动》P34),前者太丧,缺乏最原始的动力;后者太贪,往往一事无成半途而废继续陷入迷茫。从一件事做起,是收获个人成长的革命性举措。
10. 如果计划都能如期完成,那么你在持续行动中获得的正面反馈就会不断积累,正面刺激就会挤占负面刺激的生存空间,你的心态、自我认知、行动力都会随之发生变化。(摘自《持续行动》P41)
11. 日复一日地做一件事,能让你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能做什么、接下来可以做什么。
12. “想要成长进步,我们一定要接受一个真相---哪怕做了很多事情,也未必能马上得到想要的结果。但从持续行动的角度来看,如果做这件事本事是正确的话,那么尽管去做好了,现在没有结果,未必未来没有。”你要有这个心态,一定要有。(摘自《持续行动》P48)
13. 量化记录自己每天的学习成果,可以带来确定感、满足感、自信心和安全感。
14. 循序渐进是持续行动的最佳方式。(摘自《持续行动》P54)
15. 大脑是个操作系统,他本身不产生知识,它只有感知,整理,调取功能。学习----输入事实性知识---大脑调取知识---输出。经常使用大脑,可以让它吸收知识、调取知识、输出知识更高效,经常反省自己,可以提高大脑的整理能力。
16. “烧茅草”VS “烧硬柴”
① 失业者:无茅草也不找茅草②上班族:有人放茅草③初创者:自己找茅草 ④成熟创业者:搭硬柴烧
17. “成也兴趣,败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很多人放弃的最好用的理由,对,我不感兴趣所以我无法继续。但有一点,兴趣是一个人开始做一件事最好的开局利器,但仅此而已,因为兴趣不会陪你一直走到终点,中间最艰难的枯燥重复需要你自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