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退休的同事一起聊天的时候,她说:“孩子小的时候,希望他优秀;他读了大学,出国留学,希望他能找个好工作;等他工作有了着落,他不着急结婚,父母焦虑;好不容易现在结了婚,却打算做丁克。爹妈离得远,干着急也没办法。”时下的年轻人,是怎样的状况呢?
曾经的八零后很多人晚婚晚育,九零后更多的是不想结婚。我们办公室的两个九五后的小姑娘,连恋爱都不愿意谈,说:“我为什么要伺候一妈宝男,我为什么要迁就另一个人,我为什么要拉低我的生活质量。。。。。。”有一个九二年的姑娘倒是想找对象,但是对结婚后的生活充满了恐惧,凭什么女人不仅要在事业上和男人一样打拼,在家里还要伺候老公孩子,应对一大堆关系?我们不愿意当老妈子!我坚决不学做饭,让我干家务,就请钟点工;让我做饭我就叫外卖。。。。。。
她们嘴里吐出这些愤愤不平的话,感觉很过瘾。我们这些过来人,苦口婆心地劝她们还是要找对象、结婚的。
最近一期的奇葩说,围绕“恐婚”这个话题进行辩论,正方反方辩得精彩纷呈。领队、主持人和嘉宾把这个话题进行了梳理和升华,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恐婚背后反映的时代问题。
人生要经历的是一段又一段关系,婚姻是人们要去维系的一种重要关系。正如薛兆丰认为:结婚到今天为止是一件喜事。所以为什么还要恐婚?可见,恐婚是最近几年才有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开始恐婚呢?结婚就是办企业,那么不结婚的就是个体户。结婚和不结婚就相当于你想做企业还是做个体户?这是两个选择,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写过一篇著名的论文,后来他凭着这篇论文拿了诺贝尔奖,在这篇《小企业的性质》中,他提出一个问题:“人什么时候要放弃自己在市场上面的自由跑到企业里面去,听从企业里面的规则,什么时候出来单干,在市场里面能够自由灵活,就看哪一种生活,哪种组织形式更有效,成本更低。”那么人到底什么时候要结婚?什么时候要当个体户不结婚,实际上也取决于它外部的生活环境的变化。今天的现代社会,使得人们对社会的依赖,对市场的依赖越来越重了。离不开市场,离不开社会,许多原来家庭能够提供的功能,社会上、市场上能够提供了,这是重大的一个变化。所以今天看到所有的人,尤其是女性,他们的教育变得越来越独立了,教育独立了以后收入就独立,收入独立了以后品位就独立,兴趣偏好就独立。这时候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在大城市市场经济发达的地方,人的教育水平更高的那些人群,对未来的期待更远的那些人群,独立性更强的人群,他们往往会把婚姻往后推。这是一种理智的选择,过去的人十几岁就结婚,寿命是50来岁,所以婚内的时间大概是二三十年,而今天的人如果20来岁结婚,你要陪伴那个人要到90岁,翻了一倍的时间,是不是要更小心一点,更谨慎一点,我们要好好考虑这个人是不是值得我们陪那么久,对不对?所以今天的年轻人所谓恐婚,只不过是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独立的一种表现。所以说,恐婚实际上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里更加审慎,更加合理,更加理智和更加独立的表现。
你怎么理解今天恐婚的人?陶虹说:其实我觉得婚姻本身是一个合谋,就是你们两个人都有共同意愿才往前走的,这是通过交流应该可以达成共识的事。还有另外一件事儿,婚姻就是一个样子吗?我觉得之所以恐婚,是因为你认为的婚姻就是那个样子,你认为你必须符合那个标准,是不是这个标准是一个明确的,不可改变的?你可不可以和你的那一位创造一个新的标准?其实,婚姻最终是两个人的事,也可能是两个世界的事,这就要看两个人怎么来合作了。
如果你们俩在这件事上可以达成共识的话,那婚姻是有可能的,也没有那么可怕,但如果你们在这件事上没有办法达成共识,那它可能是挺恐怖的,你要活在一个别人定的标准之下去玩一个游戏,然后你可能经常一不小心就踩到雷区,那是活的挺恐怖的。
储殷提出:在这个个人主义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很强大,所以你不需要结婚,过了50岁,你是另外的一个想法,生了病以后你是需要人帮的,45岁你失业了怎么办?要不要有人养你?65岁以后你进了养老院没有孩子来看你。你知道护工是怎么虐待你吗?你需要婚姻。我们经常都会这么觉得,找另外一半跟一个陌生人一样有风险吧?如果真的能遇到一个放心的人需要结婚,这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你要知道当你过了55岁,一个人漂在社会上,像这些成功的人这样的几率是很小的,你需要一个人帮着您一起走,你需要孩子来照顾你,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合理的选择。
婚姻之所以让我们恐惧,是因为他设定了一个标准。似乎难以跨越,所以如果让我们对婚姻恐惧,你让我们不恐惧,你就把条件改善,而不是要求我们不恐惧。
我珍惜此刻,因为对此刻的珍惜,我希望我们有一个值得珍惜的未来。这是结婚唯一的原因。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需要建设更好更有益的婚姻关系。希望人们不要再恐惧那些束缚我们思维习惯、被传统生活定义了的婚姻。愿人们都能决定和主宰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