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一个偶然,一场梦。几千年的沉睡,而今,他们又一次屹立于巍巍骊山脚下,千军万马,仿佛诉说着同一个悠久的故事,撰写着历史的篇章。
久仰秦兵马俑之名,如今有幸能身临其境,甚是心潮澎湃。
一号坑的规模,已足以让我驻足。1万4000平方米的黄沙土地,呈现出战争中厮杀遍野的盛大局面,其之上一弧圆顶,与之融合而成古人眼中的“天圆地方”。凭栏望去,眼球定格在了一件件陶俑之上,遐思。自秦王嬴政登基以来,便令李斯等大臣主持设计修建陵墓,直至逝去。眼前,无疑是古人智慧、文明、汗水乃至生命的结晶!定睛细看,不得不为其技艺之精湛所折服。纵有浩浩兵俑千万,每一个人的神态,都有所差异。或有怒目圆睁,洋溢着将敌人杀绝的激情;或有意气风发,澎湃着鏖战沙场的大无畏勇气……这便在无形之中赋予了战士们丰富各异的灵魂和铮铮风骨。他们着一身铠甲,或头晚发髻,足登战靴;或头戴鶡冠,体型魁梧,似时刻要拔剑出销,冲在最前线英勇杀敌。
为之震撼的,还有俑坑的布局。兵俑呈纵队排列,三米竖一道承重墙,三五匹战马于士兵后,蓄势待发,渴望着驰骋沙场。
亦如当年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静态的陶俑,着实让人幻想着嬴政军队的威慑力之强大,军心之齐整。仿若每一兵,每一马都被重新赋予了生命,且是一个个热血沸腾、英姿勃发的全新生命!古城楼上,声声鼓音,叩击着他们的心灵,振奋着军队的士气。随即是一声极具男儿气概的呐喊,战士们奔向了前线!“黄沙百战穿金甲”,骏马奔腾,骑兵们在马背上自如地舞动刀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敌军的进攻,全然不惧,只一俯身,一回头再一挥剑——便结果了敌人的生命。步兵更是不甘示弱,在将军的指引下,宁可抛头颅,撒热血,也要杀出重围,守住城池,攻下敌军。
狼烟四起,刀剑交错,摩擦出战斗的焰火。
而今。
这民族之豪,被挖掘,被一一拼凑。历经岁月的冲刷,虽已褪去了溢光之彩,只留下单调的土黄色,但他们是大秦王朝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的象征!是勇者的象征!兵马俑已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他们已成为了一个故事,一段记忆,一段永不泯灭的记忆。即便是翻腾在浩瀚历史长河中,他们也会永垂不朽,永远屹立于华夏大地!
这是一场偶然,一个真实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