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班路上的必修课,听书组读书相结合。今天听的书籍是《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火了20多年的文学畅销书,也是各大图书销售网站的霸榜作品。
《平凡的世界》成为经典的过程是非常曲折的。《平凡的世界》从一开始发表就不顺利,先是被《当代》文学杂志退稿,随后,作家出版社的一位编辑连三分之一都没读完,就拒绝了路遥的这部心血之作。
《当代》杂志的编辑周昌义在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时,他是这样说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有三十多万字,我还没来得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不奇怪,我感觉就是慢,就是啰嗦。故事一点悬念也没有,一点意外也没有,全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实在很难往下看。”
为什么周昌义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路遥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大多数写作者开始追求先锋主义,也就是把大量西方文学理论运用到创作中。这时,读者也更愿意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相比之下,路遥的写法太传统,也太老套了。
《平凡的世界》一直饱受争议,文学界也一直质疑它的文学价值,但在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陈忠实是这样评价的:“《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最受老师和学生喜爱的新课标必读书。”
为什么一部文学作品的评价会出现两极分化?《平凡的世界》又是以什么样的魅力赢得社会认可?
本书的作者路遥,原名王卫国,是中国当代的一位农村作家。路遥出身贫苦,虽然他是家中的长子,但是家里没有能力抚养他,路遥七岁时就被父亲过继给伯父,饥饿和贫穷充斥着路遥的青少年时代。也正因为如此,路遥对于底层的苦痛有着深切体会,这些生命经验都被路遥写进了《平凡的世界》中。其实,在很早之前,路遥创作的几部作品就已获得全国中篇小说奖。其中,以《人生》改编的电影还拿到了金鸡奖和百花奖。但是路遥并不满足于这些荣誉,路遥真正追求的,是写出一部大书,来反映1975到1985这十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的变迁,而这本书正是《平凡的世界》。
平凡给人们带来了哪些苦痛?一个人即使平凡,但是他拥有哪些品质就能成为不平庸的人?在平凡的世界中,我们又该如何活出不平凡的人生?
在这些问题中,我们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平凡?“平凡”这个词,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意义。或许平凡就是普普通通,就是踏踏实实,就是不去抗争,就是安于现状。可能有很多人会这样说:平凡一点没有什么不好,没必要轰轰烈烈。的确,我们现在可以重新给平凡下定义。但是,在中国1975年到1987年,平凡是和家庭出身、人生选择直接挂钩的。平凡的出身意味着失去许多机会,平凡的家庭也会带来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贫穷。
很多人不怕自己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也不怕做平凡的工作,却害怕平凡背后的贫穷。小涂曾经是唐山市的一位高速收费员,她的工作也曾是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她最初也认为只要自己够勤劳,就能过上好日子。谁知一场大病,掏空了小涂的所有积蓄。更不幸的是,唐山市又把所有的的收费站都撤销了。小涂失业了,她最终是被平凡击垮的吗?并不是,是平凡背后的贫穷给了她致命一击。
同样感受到贫穷的,就是《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家兄弟。孙家是典型的农民家庭,这种出身就注定金钱和物资上要匮乏一些,这也给兄弟二人的人生带来第一个阻碍,那就是自卑感与自尊心的博弈。
自卑的人一定有强大的自尊心,兄弟二人身上都明显表现出这一特点。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细致地描写过校园中午的饭菜: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还有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只有清水煮白萝卜,每份五分钱。而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从饭菜里,就可以看出阶层与贫富的差距。
孙少平很晚才会来到饭场,那时候的饭场几乎没什么人了,他拿了两个黑色的高粱面馍,又像偷东西一样地舀剩菜汤,接着,他来到没人的开水房前,往菜汤里加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馍掰碎了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吃起来。为什么要最后来取饭?因为贫穷,吃不起好饭。还因为孙少平有着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他躲避着公众的眼光,以免遭受耻笑。哥哥孙少安最终没能上高中,而选择成为一名农民。但是,他在离开学校的最后一刻决定,他要参加考试,用成绩来证明,是他自己选择不上学,而不是考不上。
很多时候,兄弟二人都被贫穷压得喘不过气来,吃饭、上学这些事,对于孙少平和孙少安来说,就成了一件很艰难的事情。除了物质上的匮乏,贫穷还进一步向内侵蚀,成了兄弟二人追求爱情路上的绊脚石。
孙少平班有个女同学叫郝红梅,郝红梅常常和孙少平一样,因为家里贫穷,又不愿受到同学们的眼光,所以很晚才到饭场拿饭,两人经常就在饭场经常见面。相同的出身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孙少平可以看到破旧的着装下,郝红梅其实是很漂亮的一个姑娘。孙少平和郝红梅又有着共同话题,都爱阅读,这对于孤独的孙少平来说,是巨大的安慰。但在郝红梅心中,她很清楚自己的出身不好,就必须找一个条件好的男人改变自己,很显然孙少平不在考虑的范围内,虽然孙少平也很有才华,但是孙少平太贫穷了,所以,郝红梅最终选择了班长顾养民。
哥哥孙少安也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孙少安儿时的玩伴田润叶爱上了孙少安,她像当时的新兴女性一样,热烈地表达自己的情意,收到信件的孙少安难道不懂这份心意吗?不,孙少安是懂的。但是他不敢回应这份情,因为他太贫穷了,虽然他可以靠勤劳打拼一份事业,但是他无法缩短阶级的差异。现实简单而明白地摆在孙少安面前:他和田润叶是不可能的!从他辍学回家开始,他的身份就是一个农民。而一个满身臭汗的农民,怎么可能和一个公家的女教师生活在一起呢?田润叶的父亲还是双水村村支部书记,门第之间的差距让孙少安停住了脚步,不再追求自己的爱情。
贫穷限制了对爱情的追求,这触动很多人的青春伤痛。但是,贫穷更让人惧怕的地方,是会让我们的思维受到局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穷志短。《血色浪漫》一书中,说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到陕北插队的时候,上山放羊,然后他问放羊的娃子:你长大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贫穷会让人陷入一种思维定式:一定要过上好日子。但所谓的好日子,就是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并没有其他的追求,也不会再寻求改变。一旦遇到生活的打击,例如生一场大病,很多人就会重新陷入贫困的泥沼。
那么面对贫穷,我们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并不是。
孙少平和孙少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贫穷,但是他不能心穷。孙少平用来抵御贫穷的方法就是读书,在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孙少平受到深深的鼓舞,接着他开始大量地阅读,而这些书,也成了少平心中的能量,很多同学都愿意听他说书中的故事,这让他赢得别人的好感,也让他打破自卑,更加自信地面对这个世界。
而哥哥孙少安,即使他没有再去读书,也不能和田润叶结合,但是他把更多的心思花在劳动上,他要做就做一个最有干劲的庄稼汉。热情不管是放在学习上,还是放在劳动上,都能激发出无限的潜力。种地也是一门学问,从庄稼到蔬菜,要互相套作,见缝插针。连种什么都是孙少安精心谋划的,有些要补充口粮,有些要换成零用钱。孙少安在土地里洒下自己的汗水,也倾注自己的激情,而所有的收获都是靠自己一点点打拼下的,孙少安感到无比的满足与幸福。贫穷即使让这个小伙子穿不起好衣服,但是仍旧无法掩盖他身上刚毅的魅力,最后孙少安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姑娘,愿意陪他度过一生。
贫穷给我们的打击也许会伴随一生,但是贫穷不能浇熄我们对生活的的热爱。除了防止贫穷让我们的心变穷以外,我们还要抵御平凡变成平庸。“平凡”与“平庸”,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它们给人带来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平庸的人,已经完全被消磨了斗志,不再与生活抗争。平庸的人,心中少了许多防御力,就很容易得过且过,甚至走上歧途。所以,《平凡的世界》告诉我们的是:即使我们做最简单的事,过最普通的生活,我们也要做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