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是最佳的状态,但也是最难保持的一种状态,而不平衡乃是常态,因为不平衡所以人们常把“oh,my god”挂在嘴边,也因为不平衡所以更值得人深思。
道德源何而来?当我们判断一件事的对与错时不是依据我们过往的经验,而是根据扎根在我们头脑里的道德准则。我们所受的道德观基本来自儒学,而这些道德观在维持社会秩序和约束人性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儒学成为封建时期中国的正统学说。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孟子的性善论无不强调人性的善良,但如果人性真如他们所说的那么善良,那又何须道德来约束人性?道德观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从而形成一个固定的标杆立在那供人检验自己的行为。一切都看起来很是和谐,可是这其中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性。
儒家学说不要求人思考,只要人们接受他们提出的道德准则并且践行它即可。如“君君臣臣,父父字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直接给你一个结果,你照着做就行。它忽略了一个了解人性的过程,而且它避谈人性中的恶。我记得王小波和李银河夫妻在调查中国同性恋问题时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当时王小波说了一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好像只要不面对那个问题就不存在一样”,这显然是鸵鸟式地逃避,而儒学在面对人性的恶以及死的问题上采取的就是这个态度。所以我们忌谈“死”,我们压抑人性中恶的一部分。社会一如他们所想表面上和谐稳定,但实际上是漏洞百出。因为人一旦压抑太久总要找个出口发泄自己的情绪。
道德最初的目的是起约束作用,而我们现在很多人却习惯用自以为正确的唯一道德观对别人指指点点,他们否定了人性,更否定了他们自己。道德和人性的平衡,说实话,这两者很难做到一定的平衡,况且空口说个平衡它们就能平衡吗?我们能做的是不逃避面对人性,不逃避面对自己,用苏格拉底的话说那就是“认识你自己”。比起满口的仁义道德,认识你自己来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