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OPG内训师项目正式开训,两个班第一次课程《课程设计与开发》顺利完成,温故而知新,特总结课程内容。
经过课程整理后发现,KNX为我们定制版的课程,其本质是一套实用而“敏捷”的课程开发方式,整个过程就像是这条“鱼儿”一样,我们称之为《OPG“鱼型”内训师敏捷课程开发》体系,让经验萃取,如鱼得水!
1)需求:从需求出发,通过采访目标学员,了解清晰其需求,特别是用在什么地方?即凸显培训要“有用”这一理念。采访目标对象后,概括出“需求的表达式”,为了在具体场景中,提升XXXX的工作行为或者操作,而需要学习1,2,3等等学习内容。
2)目标:明确需求后,便是根据需求界定清晰学习目标,除了课堂中教的“知识类”、“技能类”、“态度类”培训分别用什么词汇,比如领会、理解、学会、认同……外,我个人很推崇“Bloom的教学目标分类”(其实所有学生都很还熟悉这个目标分类,因为从小我们读书的课岗就是根据这个编写的,只是我们没有留意),可以分别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设定需要到达Bloom目标的第几层。
3)内容:目标制定后,便是整理教学内容来达到目标。这个是培训课程没有办法帮助讲师需要讲师自己不断积累的部分,只能告知内容可以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学习、来源于思考,这也是我们对于讲师的要求,即做过、学过和想过。可能有技巧,比如注意收集所有课题相关的信息,一想到马上分类记录下来,贴在一张大纸上等等,这些都是方法,但关键还是讲师自己的学习与积累,功夫在课外。
4)必要内容:学习是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你有一桶水,才能舀出一杯水给别人,这里就要根据别人要的是什么“水”,你从你的桶中给TA想要的,不多不少。而且要将课程知识点各个模块的内容内涵说明清楚,人家知道你在说什么。为了说明清楚,提供案例或者举例子是很好的方式,可以帮助理解概念,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更好的掌握内容。当然最好的能在课堂中帮助解决学员的问题。
5)课纲:有了这些后,其实课程大纲已经十分清晰了,最后一步就是用一个逻辑体系将课程串起来,让学员知道课程包括的内容和课程的进程。
在第二次课《课程演绎》中还将就"开场—互动—特殊情况处理—结尾"的“流水”逻辑,来丰富课程内容并教授和提升大家的讲课技巧。可谓“如鱼得水”,敬请期待呦~~
小朱朱,麻麻发现一定要对所学的东西进行总结、反思、实践,也可以说是复盘,那才能真正成为你的东西。虽然看似花费一些时间,但效果是真正的内化,相比学过就算过,这样的“二次咀嚼”慢慢就能从量的积累成为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