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卓克.科学思维课》中有一篇"10亿个晶体管怎么放进指甲盖大小的芯片里?"的文章。阅读过程中突然想到芯片的构成是沙子,但是它的价值却是沙子的上万倍,同时也联想到毕淑敏讲的关于人生意义的看法。大概意思就是说“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意义都是活出来的。”
对于从混沌中走出来的我们在了解了这个世界的极小的一部分后,就可能因为自己的局限性和周围的影响而陷入短暂的迷茫期。我不知道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还是说是在一段时间后出现一次后,过了许久就会又出现。直到回归哲学上的无解问题“人活着有什么意义”,相对于具有宗教信仰或者是有着长远追求的人来说,我的困惑和迷茫不值得一提。
如何才能让自己正视自己比较容易受别人影响,这个比较让人烦恼的现实。容易受别人影响的机制也许来自于镜像神经元的作用,这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本能,在远古时候可以帮助我们逃避天灾等危害。但是现代社会中如果身边接触到的都是情绪泛滥或者说是不知道自己受制于自己的情绪的人,那么就需要我知道一些策略来减小甚至是抵消这些影响。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网友写到的和同事的一次争论直接影响到对自己过去努力的质疑,他自己的分析是他对于被接纳的需求,遭到了否定,这对于一个渴望被认同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对于自己想要收获别人的认同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的人来说,别人的一点批评或者认同都会很大程度的左右一个人的情感,进而影响到对自身的判断。
认同感,这是今天晚上挖掘出来的一个大部分人的需求。属于马斯洛需求中的第三层,社交需求。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绝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的认同,那么那些非常会赞美他人的人,往往是满足了别人的这种认同感的需求。那么很多事情都可以从认同感需求的角度来分析,毕竟我们是非常容易幻想的种族,那么我们的一个观点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同,出于基因的进化需求,我们就会感到愉悦,毕竟越多的人认同就会给我们的生存带来越多的资源,那我们当然要追求这种认同感了。
不过我今天想往前再走一步,对认同感的刻意追求往往会造成对自己行为动机的质疑。我的行为是不是只是为了获得大家的认同感?为此那怕违背自己的原则?这种以外界的认同为标杆的评判标准有时候会和自己的行为准则发生冲突。
认同感是会随着接触人的改变而改变的东西,有些人觉得你能够认同他的某种观念,就会跟你产生认同感。小朋友玩耍的时候能够因为你把玩具借给他玩产生认同感,对另一群没在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产生对立感也是认同感的一种体现,可能过一阵子就又玩到一起。并不是所以的认同感都是需要刻意追求的东西,那些普遍获得人们认同的人并没有去刻意迎合别人,而是自身的某些特质能够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唤醒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渴望。比如冷静沉着的品质,独立思考的人格,刻苦拼搏的毅力等大家内心中预存的一些共识。
每个人相互独立却又相互影响,对认同感的需求让我们变的相似,但对个性的追求让我们又显的不同,在两者不断徘徊中前行是每个人都曾经历的状态,也将继续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