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团的树叶远看时偶尔会有种“毛绒绒”的错觉,即看上去很柔软的感觉,属于通感的一种。
通感,在百科释义中所写的定义是一种用于艺术创作的修辞手法。可是在现实之中确实有这种联觉现象…嗯,更正前言,是属于联觉的一种(此前犯了概念混淆的错误呢hhh)。
联觉,是心理学上关于同一刺激对不同信号通道同时作用的结果。考虑到心理学的物理基础应该是脑神经科学,这种感觉产生的原理多半源于神经系统连接与传导方式的底层逻辑。
…似乎在百科中这两个词汇有时也可以等量代换呢。联觉对于波长举例的物理解释很有趣,现在我开始怀疑我的那种感觉究竟是感受到了还是联想到了…联想是否是意识到联觉现象的同义状态呢?
嗯,在《尝出形状味道的人》一书又看到了有趣的理解方式。把“刺激”理解为一串电信号,不同类型的“感觉”其实是不同感知系统对这段信息的解读,或者说某种数学层面的…复合数据在某个平面的投影。虽然可能有些许抽象,但这是我能想到的最贴切的说法了。
……
感觉真是一种生命的魔法呢。
生命与非生命的核心差异是什么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感知与反应。非生命的“死物”仅忠实地执行自然的物理规律进行各种相互作用,而有生命的“活物”则在偶然的契机之下得以利用世界的规则来发展新的相互作用模式。
当然,这种感知的能力在不同生命个体间存在十分明显的客观差距。简单到复杂,不同种群到同种的不同个体,均存在大大小小的差异。由于不同物种明显的基因差异,同类感受器能感受到的信息阈值范围存在差距。而不同的感受器类型则对感受捕获的信息所分析解读的结果存在差异。
数以亿计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共同生活在这同一个世界之中,但我们每个个体眼中的世界都截然不同,相似的部分存在,但很难做到完全一样,这是我们的身体之间物理差异的一种体现。因为天生不同的身体,带来了天生不同的视角。而不同的成长环境又加剧了发展过程中的变量差异,正因如此,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实质在于我们感知的世界不同,对于同一组信息数据进行抓取的量和分析解读的方法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我们每个人遵循着独一无二的函数映射逻辑,对于同一个数据样本计算得到的具体数组结果也就完全不同了。
这个世界不同的存在带来的多样性真是太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