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花了六个小时画完了今年最满意的一套图。
然后,考研结束。”
一
8个月前,如是写道——
“高考未能让我如愿选择建筑学作为我的本科专业,阴差阳错自农水转行土木。我打算考研建筑学。大三开始专业课之后,才算是有些入门。做过一些小的设计,不过距离本专业的学生还相差甚远。但既然喜欢,何不尝试着做做呢?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的。而且,建筑结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一些人文社科知识背景以及些许的绘画基础没准还有些用。
“尤其是今年开始,每天都挺忙的,要么是画图要么是看书。年轻没有理由安逸。我享受这种状态。虽说现在设计的还很幼稚,画的也不尽如人意,但我不担心结果。向安藤忠雄这样的大师也不是科班出身,半路出家也成大家。我不求首屈一指,不过想凭着努力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不想被各种圈圈所禁锢。在我看来,年轻应该有无限可能。
“接下来的几个月对我来说可能是最艰辛的岁月,但也许也是最快乐的生活。我不关心结果,我只关注每一天我是否用心来过。未来的某日,如果我可以说出“勿忘初心,一以贯之”的话,那就是我最大的期待。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永远饱满热情,热泪盈眶。”
4个月前,如是写道——
“暑假前对如今充满期待,先是工地实习,再去北京学习,剩下集中两周考研复习课程,想想很充实。可实际上,回家实习匆匆忙忙去工地看看,回家吃吃睡睡,几天很快就过去了。回到学校上第一次建筑考研课,感觉差距很大,一是没有系统学习过,只能见招拆招,总感觉补不过来,二是之前没咋画过,看别人画的很漂亮,自己画的还差很多,只能每次解决小问题,感觉积重难返。之后的一周,天热,学校也没有人气,没胃口,没心情,有时候真想呆在窗边发呆,等另一个舍友回来有点人气再重新工作。在质疑自己和敷衍自己中一天天度过。这些天基本一个人在宿舍自习。也不全是自习,画画,看看,玩玩,写写。困了就躺一会儿。感觉很消沉。
“虽说比上半年几个月才出图的速度快了不少,也大体知道怎么画了,但对达到目标还是压力很大的。两周的北京之行,与考研没有直接关系,也好散心,还幸运地认识了个好哥们,交流一番很开心。那是一段没有负重来学习和生活的时光,除了那座我不喜欢城市带给我的浮华和浮躁。
“总算熬到了集中课,六天快题训练,逼迫自己按时完成任务。虽然依旧是画不完,还是会出现奇奇怪怪的问题,也总是在怀疑自己与发现进步中徘徊,看不见方向。整个培训班都是陌生的同学,感觉他们画的都挺好。我试图不去和他们比较,先自己多练。
“后面六天讲建筑理论。讲历史的老师挺有趣,介绍各位大师,我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浮现在眼前,了解到一个个伟大灵魂的思想,感受到穿越时空的精神传承。这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哪怕不备考,我也愿意花时间去欣赏他们的著作,看他们的作品。讲到最后,他还说我们不要压力太大,该吃吃该喝喝。经历了汶川地震中亲人离世的他要我们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要给自己压力太大,尽力去做就好。讲技术构造的老师,去年跨专业考上的,一开始也不会画快题,后来也是靠自己努力考上的。课结束了,复习还要继续。十二天的课不紧张,但感觉挺压抑。
“一大早就跑过去,在路上买个早饭,坐在靠窗的位置。晚上披星戴月回去,才匆忙吃个饭。那段时间,精神很恍惚。上完两周的集中课就回家了,换换心情,陪陪爸妈。在家吃饭睡觉总感觉有归属感,虽然学习还是一个人。周末回老家给爷爷过生日。半年一次回老家,都感受到岁月的变迁,老的少的都有变化。剩下的几天,画图,看书。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虽然还是差距很大,把图发给各位老师,有的忙没时间回,有的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其实,我缺的不是指出错误,我只需要一个鼓励。后来一个老师说我得抓紧时间了,图上有好多基本的细节错误。我再一次怀疑自己。另一个老师在指出错误的同时说能看得出进步。每天都在怀疑自己后强迫自己不瞎想赶快复习中循环。昨晚上一想,就是考不上,生活还是要继续,就想历史老师说的,没考上说不定是件好事。可我想战胜自己,我想考上。昨晚上一直睡不着,今天白天一直想睡。外面阳光虽然好,但我的心好阴凉。太阳快要落山了,还是不知道未来是什么……”
3个月前,如是写道——
“说真的,我感觉考研难度还是很大的。人生在于体验,没有考研挂科,大学怎么完美,不过,一不小心考上了也好,毕竟,不完美才是人生。所以,好好复习。听天命,考上了算幸运,没考上未必是件坏事。行业形势不好,至少学了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开心就好。……我有两个梦想。第一个,看古建看大师经典,第二个,购地置业,喂马砍柴。……现在完全没有了机械重复的味道,我感受到了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张图都在更新和创造。这感觉很美妙。全程班老师说能看得出我的进步,顿时就感觉很有信心了。起码,我能够经历一年的成长。……画图没思路,感觉又一次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二
我在今年2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下定决心跨考建筑学了”,这一天距离考研302天。
选择建筑学的原因最早可以追溯到少年时代。小时候,是个很安静的小孩;画笔是我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后来,喜欢涉猎历史、人文、社会类的书籍。高中选理科是因为理科提供了现实而具体的改造世界的技术方法,而且,我喜欢的是文科带给我的独立思考,而不是被灌输的教条。
2010年,世博会。印象最深的是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经历。毕尔巴鄂展馆讲述的后工业化时代凭借建筑和城市规划城市复苏与文脉重构的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建筑对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也开始迷上了这门融合逻辑推演、哲学思考与艺术营造的学科。
虽然高考未能让我如愿选择建筑学作为我的本科专业,阴差阳错自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但我却一直用想法和做法向梦想靠拢。还记得入学大会上,班主任讲过的一个往届学长的故事,说他曾说不喜欢本专业,想跨专业考研,但感觉自己一穷二白拼不过别人几年的积累。当时老师说,你现在才大一,已经这么想就不晚了,从现在开始准备,你就已经抢先一步了;他们本专业的也未必得到了就懂得珍惜。后来,他如愿了。其实,让我至今铭记这个故事的原因是,几年前这个学长本科学的也是农水,他考上的正是东南大学的建筑学。
大一期末通过转专业考试,转入土木工程专业,离梦想靠近了一步。但大二那年实际上还是有些迷茫,因为不知道怎么努力,除了经常会借一些关于建筑和城市的书来看。直到大三搬到本部后,正式学习钢筋混凝土、房屋建筑学等专业课,才算是入门。然而,各种结构分析和计算让我愈加失望,这不是我想要的建筑设计,因为它们没有太多能激发灵感的东西,归结起来都是数学物理罢了。不过现在看来,这些结构概念对我的建筑学学习大有裨益。
而真正让我重燃希望的是,在景观设计基础课程上的老师的表扬。课上我做的一次集装箱建筑加景观的小设计居然还被老师作为案例修改在课堂展示。那时,心里异常兴奋。虽然作为第一幅设计,草图勾勒而已,比起建筑学专业同学的平立剖效果分析来说简直差十万八千里。不过,我想,也许我和建筑,缘分未尽。再到课程结束,与卢漫老师进行沟通,我才渐渐了解到建筑学考研需要作出的巨大努力。仅仅考试参考书目就有八本,除了中外建筑史、空间操作、各种类型公共建筑的设计原理、技术构造、建筑物理等等太多没学过的知识,还有建模体验培养出的空间感、多年手绘训练的手绘表现等等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的素养。卢老师说,你得想好了,要是决定了就得抓紧时间,这一年要做的太多了。其实一开始,我的想法是,真的好难,不过之前似乎一直是叶公好龙的状态,我倒真想用这一年时间看看自己对建筑的热爱能有多大程度上被激发出来;与其再去准备数学力学这些让人头疼的课程然后再继续不喜欢的三年,我宁愿任性一把,看这一年,到底能收获什么。
我庆幸于当时的选择。事到如今,我更坚定地认为,在选择面前,最重要的是看看自己有没有勇气,而不是肯不肯努力。
但打鸡血似的激情过去之后,就要审视很具体的问题。实际上,他人之言、大道理、鸡汤,在很多时候,只能告诉你线条化的情节,而会忽视掉太多超越了你的经验范围的细节。这些没法一一解释给你的细节,才是未来路上最大的困难,才是你最该关注的东西。
三
3月,购置了全八本参考书目:《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建筑设计基础》、《建筑学教程》、《建筑物理》、《建筑构造设计》、《空间操作》,报名了东南大学考研论坛全程班。
上半年,三月底到六月初准备雅思考试,四月份开始协助卢漫老师、汪传跃老师做滁河水利风景区规划,而且出于兴趣还选了很多建筑设计方面的选修课,所以事实上时间有限。不过现在看来,谁也没耽误。雅思差强人意,规划顺利结题,通过城市规划原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世界建筑史这些课程学到了一些建筑规划设计的基础知识,还熟识了林颖老师。
那几个月,除了做上述的几件事,剩下的时间把中国建筑史通读了两遍。虽说很喜欢历史,但对建筑史却知之甚少。为此还多次请教卢漫老师关于斗拱等传统木构相关问题。
4月份,考研班发了第一份任务书,茶室设计。还是保留外立面的改建项目。这对于零基础的我来说十足困难。坦白说,第一个方案断断续续做了一个多月。从功能分析排布到交通流线设计,从查厕位等构件的常用尺寸、房间常见开间进深,到计算楼梯的踏面踢面高宽,从学习使用针管笔到尝试图面排版,一切都是新鲜的。当时也没看太多优秀的快题方案,因为连功能都做不好还远没有到运用手法设计空间的时候。要么是楼梯碰头了,要么是房间排不下了,草图勾画了许多次却始终没有比较合理的布置。那个月几乎每周都会让卢老师和林老师看新改的图。每次调整都让我学习到一些基础的设计原则。直到六月才上交了方案。培训班的老师居然还肯定我功能设计得不错,体现了扎实的基本功,虽然也指出了诸如气候边界、舞台视距、女儿墙画法之类的问题。在感到欣慰的同时,发现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放假前去了趟佛手湖,看了看四方当代的大师建筑群。没想到那时认识的大师和他们的作品日后还有机会重逢。
暑假的日程也早被安排妥当,七月上半月在家土建工地实习,下半月去北京参加清华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合办的关于交通工程和物流的暑期学校,八月上半月在南京装修工地实习,下半月考研班12天集中课程。
留在学校的日子里,校园里没有太多人。舍友们有的回家有的实习,很多时候一个人在窗边,翻翻建筑书,抄抄手绘表现的图,躺在床上发发呆,看看窗外有没有新鲜的面孔。实习分两段,虽然时间不长,也算是百闻不如一见,建立了一些直观认识。在北京的培训,虽说与专业契合度不高,但也收获颇丰,无论是英语听力口语的强化还是名校名师及优秀同龄人的结识。
而考研班带给我的,主要是新知和挫折。7月初第一次周课,大致了解了复习流程。授课的学姐还鼓励我们时间是够用的,如果肯努力一年可以提高很多,而且往年很多跨专业的同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时还挺兴奋的。
然而,具体到每周一次的方案设计和评图,就很明显地感受到与别人的差距。我只能每一次见招拆招,遇见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习别的同学的设计,看优秀的方案。八月下半月集中课,包括设计6天,历史4天,技术2天。有几次限时模拟,根本就花不完。六个小时做三套方案,我基本上勉强能做完两个,还会出现功能错误,缺乏设计亮点。十几天的信息量很大,快速梳理建筑历史、讲解构造要点、分析大师作品,基本上都是需要后续很长时间细化巩固。当时前桌的X同学和我有不少交流,也让孤单备考的我有个慰藉。
进步缓慢,问题重重,算是阵痛。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这学期开学。此前的流程,基本上是看到设计任务一头雾水,初步方案,兴奋地动手画,评图指出问题,看到别人画的感觉到巨大的落差;满足于进步和发现差距后受挫,这样的循环每周一次。
眼看就要开学了,到了所谓的冲刺时间,然而还没有丝毫把握。但即使怀疑自己也不能懒惰懈怠,设计得出就抽出时间多思考多画,没有灵感就看建筑史、建筑理论。在那段消沉的日子里,我把建筑史书又翻看了几遍,照着东大本科课程的课件又完整地做了一版笔记,把《建筑语汇》抄了一遍……事实证明,迷茫的时候就多读书,这叫做厚积薄发。
9月开学,继续每周一次的快题班,虽说还是不咋样,但我还在坚持画,并记录下老师指出的错误。
9月19日,东大大三本科生中国建筑史开课。我去蹭课。几百人的大教室塞满了人,除了本校学生还有来自各地的多为考研而来的旁听生。没有位置,只能坐在地上,把本子搭在腿上记。当时想,大学能有这样的体验,圆满了。东大的辅导员当场就说,中建史是品牌课程,每年都有大量旁听生,本校的同学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从第二次课开始,人就少了很多。而我坚持把绪论单元听完,因为这几次属于纵横捭阖高屋建瓴的总纲。
9月,BIM(建筑信息模型)软件培训。几乎每个晚上耗在上面,月底考证。既然学就认真去做,一个月下来比较熟练运用REVIT软件。我也并没有觉得浪费时间,毕竟在学习软件建模的过程中,强化了空间感;而且,还用了新学的软件完成了室内设计课程的结课作业。
10月,招聘季。投过两三家公司,最后被恒大录取。偶然瞥见面试官初试时写下的评价“性格开朗,综合能力强,能协调组织,灵活,有想法”,复试的回答还得到了董事长的肯定。三面之缘,握手言欢。签约后,就可以安心考研了。
话分两头,这两个月的复习并没有受到影响,反倒是进一步深入。每周的快题还在做,而且我还会不定期请林老师、卢老师帮我改方案。可以说,每一次都能发现问题,找到进步的空间。整体的发展自然是向好的,但中间也有曲折。比如一次自认为做的还行的社区中心方案收到了快题班老师的多处批评,还说建议我多看看好的案例否则进步不大。这个警钟敲得很是时候。林老师定期会把我带过去的一沓图逐张修改,再集中给我评讲。在充分鼓励和指出缺点中,我渐渐知道该怎么做了。11月15日,重做了5月份做的第一份方案,茶室设计,从一个多月断断续续勉强完成到五小时快速清晰表达。半年前,根本不敢想。
利用课余间隙,看完了赫兹伯格的《建筑学教程》、鲍家声的《建筑设计教程》,还看了许多大师案例和优秀方案。《空间操作》、《体积法》和《透明性》等建筑理论晦涩难懂,看了好几次,时间跨度大些,促进消化理解。借助课本、课件、笔记看了三遍建筑史,抄绘了重要建筑图几乎三遍。由于报考的是技术方向,我把重要的技术构造图抄绘和默绘了三遍,还向曹平周老师请教过钢结构的问题。断断续续地做了近十年的真题试卷,归纳大题要点,绘制相关配图,并广泛延展知识点思考。
11月,是很多人放弃的时间。11月1日,替卢漫老师参加“2016中国南京‘城市·未来·微缩型城市’发展论坛”,聆听三维世界顶尖大师设计心得和出色方案。顶尖大师的分享,让我以全新视角学习建筑与城市,发聋振聩。谁能想到考试时我能用到这场论坛上袁孝楠讲其所做深圳中航城的案例去规划商业综合体。11月11日,滁河水利风景区规划结题,卢老师请吃饭,还给了许多建议和鼓励。她说,一定要相信自己能考上的。11月12日,东大快题周开始,旁听老师讲的设计开题课。
12月,本科课程和考试均已结束,全心投入复习。多亏了J同学每日帮我在有空调的教室占座。周中看历史、技术、理论,抄绘优秀手绘图,做做英语。虽然没有抹黑起床,会保证午休,但也差不多满勤自习,教室要锁门时才回去。不过,也几乎没有给自己太大压力,一定要早出晚归或者是废寝忘食;一直到最后一天还是该吃吃该喝喝。但这并不意味着懈怠,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复习的效率很高,每天的信息流很大。写写画画看看想想,每天就像是玩儿一样。每日都在超越,每晚都带着发自肺腑的满足的笑容回到宿舍,我享受这种感觉。
最后一个月快题班每周一次模拟考。令人惊讶的是,我不仅能够按时画完,而且每次都是班上做的最快的那个。方案和表现虽然可能还是会有些逊色,但早已不是半年前的感觉。居然可以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用用手法,做做空间。还要得益于最后一个月抄的些优秀的手绘图,让我茅塞顿开,如虎添翼。
同个教室里大部分都是抱着数学力学资料苦读的同学们。我很庆幸当初的选择,让我这大半年苦尽甘来,可以愉快地画图看书。最后几天,我还在看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和文丘里的《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虽属于考试书目外的“闲书”,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大师经典。对考试而言,也让我在建筑综合答题时打开思路,全面分析。
12月25日,快题考试前夕,盘点了一年来的方案,五个月的时间,34个项目39套方案,其中心路,旁人怎知。
12月26日,最后一门,快题考试。花了六个小时时间,完成了本年度最满意的一套图,然后,考研结束。
四
已然入夜,远处光影阑珊。
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望着窗外许多外校报考的考生充满茫然和期待的眼神,他们憧憬着凭借一场考试进入我所在的校园;
回想起年初这个时候,根本不知道这一年能认识柯布密斯文丘里,能画万神庙的平立剖,能从零到一做方案,却默默地在新年愿望上写下“东南大学建筑学”;
回想起暑假一个人在宿舍的时候,外面阳光虽然好,但内心阴凉。太阳快要落山了,还是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
暮然回首,依旧那时好时光……
2016,这段建筑学跨专业备考的日子,正如年初那本畅销书的题目,从零到一。但我对考研的认识却又回到了原点。我始终认为,考研是手段,学习是目的。我只是通过这个方式,去学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从而发现了一些机遇,实现了一些可能。而最后一个月,我才有一种自己可以考得上的感觉;不过现在,把心态放平,考上考不上已经不再重要。
考研,之于我,并不是什么悲壮的背水一战,好像全世界都跟你过不去似的。相反这一年,是渐入佳境的一年。这段时光让人幸福。对它充满热爱,永远期待;如果得到了,谢天谢地,没得到,要有一种“过我眼即我有”的坦然。
至于感想可能还有几条:
不能用战术的努力掩盖战略的懒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我看来,这四件事的重要程度是这样的:运气>机遇>选择>心态>努力。平台很重要,方向很重要。正如拿破仑所说,最可悲的不是愚蠢而懒惰的人,而是愚蠢而勤奋的人。换句话说,没有方向的船,怎么走都是逆风而行。所以,首先要做的是倾听内心的呼声,而不是看鸡汤听故事。
不忘初心。当然前提是你得有初心,也就是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一个糊里糊涂的目标是很可怕的,会让你像猴子掰玉米,最后一场空。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定,不要问什么难不难好不好之类无稽的问题。盲人摸象,各执己见。当然了,对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干啥都难。还有问成功概率的,就更没意思了。总体的成功率落在你身上就是成功或者失败,不存在什么百分之多少的概率,没太大借鉴意义。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在主观上战胜自己,才有可能在客观上战胜别人。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忘初心,不要去想直接而明确的回报。一般而言,如果一件事有唾手可得的直接而明确的回报,基本也轮不到你。无限风光在险峰,绮丽瑰怪皆在险远。山下的人永远看不到山顶的曙光。
细水长流,来日方长;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这就像长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定要坚持。当然允许休息,但绝不是懈怠。这么一回顾感觉这一年似乎做了太多和考试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事情,但它们好像并没有干扰我什么。一方面,这是对心态的放松,对同时做多件事的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点现实意义,每次出去总会看看建筑,激发点灵感吧。花盆里种不出参天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再者说,考研,其实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把它当作打仗,那你每天都是硝烟弥漫;如果你每天充满感恩,生活永远值得你去期待。我很欣赏的建筑师安藤忠雄早年也不是科班出身,半路出家也成大师。我不求首屈一指,不过想凭着努力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不想被各种圈圈所禁锢。在我看来,年轻应该有无限可能。比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起终日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开开心心地做点很酷的事情,不好吗?
五
另外简短地分享下政治和英语的复习。
很庆幸,两者都是我的强项。不过也还是花了一定功夫的。
向来关心国家大事,文笔和写字也挺好,本科四门政治课又是优秀,其中两门还是全校第一,所以政治并无大碍。复习主要是借助肖秀荣的考点解读,深入分析了历年考试的考点,看了两遍;以及把十八大报告、六中全会精神回顾了下。平时新闻看得多了,供给侧、共享经济这些语汇信手拈来,临场发挥。顺便感谢一下特朗普,让我用上了unprecedented这个单词。
英语的复习主要是真题。我做得很细,复习更多地是为了学英语本身。每篇文章都做了长难句分析和生词记录,还写过几篇作文给老师修改。功夫永远在平时。从高中时候养成的英语写作训练和词句摘抄汇总的习惯一直保存到现在。还会不时“麻烦”英语老师帮忙修改作文,请教长难句之类的。老师有次还夸我“如果自己家孩子能像你这样学习,睡觉都能笑醒了”。哈哈!单词方面建议不要按照顺序,效率不高,可以在阅读中学习,也可以按照单元进行学习。推荐一本海文考研的《考研英语阅读易混超难词汇》,编写体例很好。语言学习尤其要长线努力,用一盆水才能应付一碗水。
其实,无论是复习还是为人处事,很重要一点就是多独立思考,而不是听听他人之见,就让别人帮你做决定了。有句话说,大家讨论最多的往往是知之甚少的。此话怎讲?人们往往津津乐道的是情节,或者是存在主观解读的细节,对我们而言意义不大。一定要自己先想清楚,可以听取别人的建议,但最好是叙述性的而不是评论性的,最后,自己做决定。再高深的思想、再完美的方法,如果你只是transfer(转移),那你不过是个学舌的鹦鹉,只有transform(转化),那才是你的东西。
考前一天,我到东大门口文具店买纸,看到一个看外貌低年级的本科生蹦蹦跳跳去买建模的材料。突然有种感动油然而生。还记得差不多四年前,当我坐在科学会堂参加自主招生考试之时,就在想说不定过不久就能在这里上课了。几个月后,如愿被河海大学录取。那天,当我站在东大门口,在想,会不会过不久,那个买工具的人,是我。
考研告一段落,还真的是意犹未尽。考上考不上我不敢说,但这段时光着实让我留念。在此,再次向这段日子里给我太多指导、批评、鼓励的林颖老师、卢漫老师以及东南大学考研论坛的学长学姐们,在远方持续给我带来鼓励和祝福的爸爸妈妈、亲朋好友们,帮我占座这么久的J同学,包括X同学在内的众位研友们,道一声真挚的感谢!
你说,什么是幸福?
我想,幸福大概就是含在嘴里一块糖,外皮是苦的,不过越来越甜,越来越甜。
如果它可以一直化下去,我想含它一辈子……
☞【文章来源】
本人原创公众号‘元一’(搜索yuanyiyuanyi123)
☞【商品推广】
可至“元一的小店”微店购买元一原创作品《东南大学建筑学考研必备图集:建筑史图、技术构造、空间操作》!限时特惠![地址]https://weidian.com/i/2019593667?wfr=multipic&ifr=itemdetail
☞【权利声明】
元一公众号之“元一”署名推文均系本人原创作品,其所有权利保留,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作为商业用途之转载使用。欢迎非商业化转发共享,如需引文转载请获取本人许可,回复后台即可;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