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有时候,
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文章版本《红豆》
今日导读:
1、解书:《抗压力》
2、拆书:《风险与好的决策》
3、2019返乡置业调查报告
4、抽身事外,客观决策
一、解书:《抗压力》
(一)关于本书
1、亮个相吧!
2、本书努力
3、当当的解读很好:《抗压力》简介
4、本书精髓:针对现代人容易遇到的种种压力,这本书将教会你如何掌握笑对困境、见招拆招、原地满血复活的抗压力!
(二)前言
1、学习、工作、职场、竞技等生活情境中,压力无处不在;有人逃避,有人面对。
2、万里挑一的保洁精英的差距根源
1)石头型精英:他们精神上特别耐高压和感情上有自律性,当遇到强大压力的时候,他们反而能够不断地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2)玻璃型精英:在强压下碎成一地渣。
3)最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都是那些石头型的精英。
(三)处理消极情绪
1、首先思考:负面情绪从何而来
1)传统观点:之所以会有坏的情绪是因为遇到了糟糕的事情或者遭遇了失败,它们诱发我们产生消极情绪;而且,因为总有事情不尽人意,所以有消极的情绪总是难免的。
2)思维陷阱:坏的事情一定带来坏的情绪
3)案例:一个过年旅行的朋友,赶飞机的路上,新干线因为千年不遇的火灾晚点;待在大厅却被保安驱逐;随后住宿没有着落,流浪街头过夜。
4)解读:同样的体验,不同的解读。上述主人公把那次经历当做心惊肉跳的刺激旅程,事后回忆在日本最宝贵的记忆。
2、刺激反应模型
1)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这本书中提到: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还存在着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是如何应对这个距离。
2)我们接收到坏事情的刺激和要做出的反应之间并不是直接的一一对应,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我们有选择的自由;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反应来面对同一件事情。
3)当遭遇失败或面临困难的负面刺激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消极的情绪,但也可以选择积极和乐观的情绪,在负面的刺激之后选择了积极乐观的反应。
3、负面事件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
1)那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有意识到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还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都是按照过去的习惯、经验模式形成自动化处理模式,只要一发生负面的事情就会激起负面的情绪。
2)思维定式
这种一遇到负面事情就产生负面情绪的中间反应过程,是形成了思维定势;而这种思维定势又极其迅速而短暂地发生,导致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就已经产生了相应的情绪。
3)思维定势犬
这种思维定势就像大脑中一条咆哮的狗,这条狗在大声地嚎叫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作者把这条狗命名为“思维定势犬”。
A.当工作不能按期完成、不能按计划推动的时候,“忧虑犬”就会开始叫,“哎呀,怎么办怎么办,做不完做不完”;
B.如果我们表现不好,在大家面前出了丑以后,“难为犬”就会出来叫,“哎呀,太丢人了,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
C.当我们的东西或者权利被人侵占的时候,“愤怒犬”就会咆哮,“太过分了,我要和你拼了”等等。
(四)积蓄正面力量
1、区分自己和大脑中的那条狗
1)我们可以听到狗在叫,但是未必就要按狗的叫声来处理自己的行动。
2)一定要把负面的情绪和自身区分开。
2)思维定势犬在咆哮负面的情绪,而我们却有选择的自由,能从旁边去观察、去驯服这条狗,从而能够和消极情绪更好地相处。
2、自由反应和应对的意识和权利
与消极情绪相处的关键:在带来压力的事情和产生负面的情绪的自动连接中,加一道防火墙,负面的事情只不过是负面的事情,怎么样相处我们有选择的自由。
3、弹性肌肉:我们重新振作起来的精神肌肉,就好比在身体锻炼的过程中,强化训练能够让肌肉更强健,同样心理的能力、积极情绪的恢复力量,也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是可以恢复的。
4、提升自我效能
1)是指对一个目标而言,觉得自己一定能够实现它的相信程度。
2)十个问题测定自我效能感
第一个问题是,只要拼命努力我就能解决;
第二个问题,就算有人反对,我也一定能找出方法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第三个问题,我不会搞不清目标,达成目标对我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第四个问题,我就算遇到意外,我也能有效地处理了;
第五个问题,我就是智多星,在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下我也有办法搞定;
第六个问题,只要我加倍努力,我就能解决大部分的问题;
第七个问题,我对自己处理状况的能力非常有信心,所以面对困难时我不会慌乱;
第八个问题,出现问题时我总能找到两个以上的解决方案;
第九个问题,陷入困境时我总能想到对策;
第十个问题,无论出现什么状况我都能有效应对。
5、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小技巧
1)技巧一:让我们从做的事情当中感受到成就感。
就是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成功的经验做基础,才能让我们在接下来面对困难时更有信心。
2)技巧二:找榜样
找到榜样之后,你仔细地去观察,这个人他做了什么事,究竟是怎么样成功的,你要有意地去模仿这个榜样,模仿他的行为,模仿他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样我们就能够一点一点找到这种掌控感。
3)技巧三:多找人寻求鼓励。
4)技巧四:想办法在高压力的环境下去体验一种兴奋感,营造一种开心积极的氛围。
6、经常心怀感恩之心。
1)常常去感激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会让自己产生幸福感,从而能够让自己的弹性肌肉也不断地增强。
2)具体的做法:每天写感恩日记,感谢别人给你做的事情,你也可以写感谢信寄给别人,这样你收到了别人的反馈和感受之后,也会更加激励自己去有信心面对困难。
(五)从痛苦中成长
1、PTG
1)PTG(Post Traumatic Growth),中文叫创伤后成长,是指我们体验过精神痛苦之后,在危机中挣扎最后成功地克服危机,整个过程会产生积极的心理变化,能够给人带来真正的成长。
2)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一定是要经历精神上的苦痛,然后才有勇气面对挑战的过程。
2、逆境叙事法
1)逆境的叙事法,是说我们回过头来重新看过去经历的时候,可以像讲故事一样再讲一遍,但是视角要发生变化,我们不是受害者的视角,而是一个克服了困难的振作者的视角来看这件事情。
2)叙事过程中要明确地思考三问
A.能摆脱低谷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B.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让自己走出了低谷?
C.自己从低谷到现在成长的过程中究竟是怎么样的经历?
3、情绪近视眼效应
事实上,我们在遭遇痛苦的时候,通常会变成近视眼:在压力、恐惧、愤怒这些消极情绪影响下,会让视野变得很狭窄,我们会被眼前的问题蒙蔽了双眼,有时候我们可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但是却不能让我们很好地吸取经验用在以后的问题上。
4、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其实归根到底是来自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工作或要做的事情之间的关系。
5、建教堂的小故事
1)从前有三个木匠一起在修建教堂,有一天路人来问这三个人,你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呢?
A.第一个木匠说,“当然是为了赚钱嘛,没钱我怎么养活家人呢?”
B.第二个木匠说,“我要把这个活做好,以后才能获得新活呀,所以我得卖力干活”。C.第三个木匠却目不转睛地埋头工作,过了一会儿他才说,“你没看到吗?我是在这里建一座辉煌的大教堂,这就是我的工作,教堂建好了,上帝会很高兴,就会有更多的信徒在这里得到施恩”。
2)解读
A.第一个木匠,是把工作当作赚钱过日子的方式,一种获得物质性报酬的手段,所以他们往往最容易压力大,因为一旦物质回报低,他们就丧失了动力。
B.第二个木匠,把工作当作事业,这种人工作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地位和名誉,而一旦他们设定的目标实现之后,立刻就会丧失了动力,或者需要寻找新的动力,永无止境地跑下去,但是内心越跑越空虚。
C.只有第三种木匠的价值观,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超越了自己之外更大的意义和目标去努力,我们称之为使命。
3)启发
使命是说我们注定要做的事情,从心底去热爱的事情,它是一种内部动机。工作型、事业型的人,都是外部性的激励,是出于奖金、上司的奖励、晋升的机会等等,而使命型的人,有内部的动机,真正地理解自己为什么会享受生命的意义。
二、拆书:《风险与好的决策》
(一)关于本书
1、亮个相吧小宝贝!
2、本书目录
3、思维导图
4、本书精髓:面对风险如何更好决策。
(二)前言
美国次贷危机后,想出的办法就是加强监管,9·11之后,想出的办法就是建立国土安全部;这些粗暴的方式叫做“家长主义”,像父亲对待小孩子一样,让专家跟大家统一传达一下,咱们该怎么办。
本书主要内容
(三)风险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1、风险分为已知风险和未知风险
1)我们平时谈论的风险,其实都是已知风险,此外还有更多的未知风险。
2)已知风险
A.只要玩的次数够多,胜负概率是可以算得出来的风险;
B.比如赌场的老虎机,或者彩票,中一千万大奖的概率,也是一开始就设定好了的,我们只是去撞这个概率罢了。
3)未知风险
A.不存在固定概率、不存在可以依靠计算机算出来的风险;
B.我们到底应该和谁结婚?该买什么股票?到底会不会发生大地震?应不应该相信我的老板、同事、商业伙伴?
2、少预测,会打脸
1)未知风险预测成功的概率非常低。
2)那些曾经打脸的“预测”
A.奔驰创始人戴姆勒基于司机少,预测汽车不会超过100万辆;
B.发明电话的贝尔,认为电话这种复杂技术根本不可能大规模应用。
C.英国公司认为邮差很多根本不需要电话。
3)为何预测不靠谱
预测需要基于一种假设;而这种假设,受限于预测者当时的环境,再聪明再有学识的人,也很难做出超越他所在时空的预判。
4)正确认知风险,放弃对确定性的追求。
5)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是去实现它。
3、用“风险沟通”工具应对风险
1)风险沟通,就是指把风险这个概念,从两个专业的维度描述出来。
2)在描述风险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用“频率”而不是用“发生概率”。
A.“明天的降水概率为30%”的意思:类似明天这样的气象条件,包括气温气压风力等等,以前出现过很多次;根据统计,符合这种气象条件的那些日子里,100次里有30次下了雨。
B.降水概率指的是一种频率,也就是出现降水的频率;30%,指的是下雨的天数。
3)在描述风险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使用“绝对风险”,尽量不要用“相对风险”。
A.相对风险的数字有可能非常的大,以至于让人们产生误会。
B.绝对风险能让我们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风险究竟是多大,这样会让我们避免被误导。
C.比较风险会产生伤害,直面风险概率,对风险的精准了解与表述。
4、要注意“频率”而不是“概率”。
5、注意“绝对风险”而不是“相对风险”,这就是所谓风险沟通。
6、克服“统计数字”陷阱
1)要看最全面的数据:看看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2)看看数据受到提供者立场的影响。
(四)面对风险我们应该如何决策
1、防御性选择
1)防御性选择:我们面临风险的时候,通常会选择一些保守的、防御性的应对策略,这种选择倾向,源自我们先天的、对错误和危险的回避本能,以及从众本能,在一些重要抉择上,我们往往害怕跟别人不一样,害怕成为异类,害怕被孤立。
2)举例:从众效应
在某种情况下,A 选项本来是最优选择,但是往往最终人们会选择 B,因 B 可能不是最有利于解决问题,但是最有利于决策者保护自己。
3)过度医疗
如果医生不给做检查、不开药,会被认为“不作为”;过度医疗可以让医生免于上述的麻烦,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4)分类:消极的防御和积极的防御。
以医生为例,过度治疗属于积极的防御;而消极防御,就是干脆尽量避免照顾高风险患者或做高风险手术,避免当妇产科医生。
2、更有效的风险应对法则:求助于我们的直觉和经验。
1)案例:萨利机长在飞机的两个发动机失灵的困境下,选择冒险迫降在河面上,最终成功脱险。
2)质疑:有人通过计算机计算出来的结果认定,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是可以做到返回到起飞的机场迫降的,没必要冒那么大的风险降到河面上。
3)萨莉:在那种紧急情况下,人们根本不可能也没有时间精确计算,只能依靠经验。
4)优秀的棒球运动员一般都不懂什么高等数学或画抛物线来计算球的运动轨迹,他们根据的是用直觉来做出完美的判断。
3、直作为经验法则具备三个要点
1)直觉比意识更快,往往第一时间产生;
2)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
3)这种感觉很强烈,强烈到促使我们立即采取行动。
4、少就是多,信息不是越多越好,选择也不是越多越好。但是,力求简单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要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简化不等于简单。
5、使用经验法则和直觉或精密计算的判断标准。
1)不确定性越高,也就是说未知风险越大的时候,越应该用直觉进行判断;
2)可选方案越多的时候,对风险计算失败概率越大,越应该用直觉判断;
3)历史参考数据越少的时候,越应该用直觉进行判断。
6、医生案例中的最好治疗方案
1)不要问他,你该给我什么建议。
2)而应该问:如果这是他自己,或者他自己的妈妈、自己的兄弟、自己的孩子,他会怎么办。
3)医生自身经验的成长和其所处环境的不断影响,让他们自身具有非常敏锐的直觉,以及非常出色的基于经验法则的判断能力,提出“请他站在自身的角度”去判断某个病症,比起直接帮助别人下结论,往往更有效和直接,更能刨除其他复杂、干扰因素,反而能够避免过度治疗的风险,得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三、《2019年返乡置业》的调查报告
1、根据这份报告显示,在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有52.7%的人有了返乡置业的意向,这个比例在过去的5年里每年都在逐渐提高。
2、从年龄分布来看,90后、95后无疑是返乡置业的中坚力量,占比达到了62%,而80后占到了20%。
3、从返乡置业的理由来看,1/3的年轻人是被动的,主要理由是买不起一线城市的房子,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另外2/3则是主动的选择。
4、从返乡置业的城市选择来看,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是返乡置业的主力城市,合计占比达到78%,其中保定、洛阳、张家口、许昌的热度最高,主要原因是这些城市原生人口众多,历史文化悠久,再加上较低的房价和安逸的生活环境,受到了年轻人的喜欢。
四、抽身问题外,旁观者视角决策
1、客观看待问题
2、原来的领导教我考虑问题的时候要“悟”,也就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说的要有“悟性”,可是我怎么也不得精髓。
后来慢慢的学会了“系统思考”“理性思维”“大局观”等高阶思维,才真正明白了“悟性”的精髓。
给人很强的掌控感和通透力。
这便是有“悟性”的标志吧!
3、今天看到这本书里的抽身事外客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启示,我认为原因在于当事人深处其中,难免受到感情、利益等切身实际境况的牵绊,无法理性思考和决策。
4、这让我想起上午看到的一个生活中看病的时候,如何才能让医生提供最好治疗方案的技巧:
1)不要问他,你该给我什么建议。
2)而应该问:如果这是他自己,或者他自己的妈妈、自己的兄弟、自己的孩子,他会怎么办。
3)医生自身经验的成长和其所处环境的不断影响,让他们自身具有非常敏锐的直觉,以及非常出色的基于经验法则的判断能力,提出“请他站在自身的角度”去判断某个病症,比起直接帮助别人下结论,往往更有效和直接,更能刨除其他复杂、干扰因素,反而能够避免过度治疗的风险,得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5、商业世界也有一个经典的案例
蓝色巨人遭遇危机,郭士纳作为CEO与他的搭档说:假如现在我们被董事会解雇了,他的继任者会做出什么重大变革?砍掉当前不赚钱的业务,转型!
既然如此,那为何我们不行动呢?
两个人就这样走出办公室,然后仪式性的返回后开始了蓝色巨人IBM的转型之路。
结果证明郭士纳做出了无比正确的决定。
6、所以说,做决策是个艺术活,没有绝对正确与否的方式方法,需要根据所处境况分析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