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和朋友建了个微信群来组织一项免费活动,想法很简单,人齐了,统一发布规则和流程,大家照着做就成了,不是个难事儿。然而,事与愿违。在我们反复多次发布和解释活动流程后,还有很多群成员在未报送个人信息的情况下直接电话预约参加活动被拒绝,还有很多人直接忽略了我们的平台身份,将我们当作是服务提供方的客服,不断询问地址电话和专业内容,而事实上,我们反复发布了地址和电话并将这些内容挂在了群公告上,同时还邀请了专业人士在群内就相关问题开展过讲座。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我们很是郁闷了几天。很简单的一件事,在群内的传达却是失效的。我想了一下,可能有这几个原因:一是成员对群的关注度抵,屏蔽了很多群内信息;二是不会使用微信群的查找功能、群公告等;三是输出和输入的不对等吧。
这又让我想起了不久前的一件事儿。同学女儿上初一,班主任建了家长群,某天一个男孩的爸爸突然叫嚣着说语文老师打了他儿子要告到教育局讨个说法。一气呵成发了十几条语音,态度急躁,表达粗糙,打破了群内长久维持的一团和气。我同学是家长群的骨干,她女儿是班长,她知道事出有因着实有误会,遣词造句斟酌了半天,在群里发了百十来字的内容,文绉绉的表达了要尊重事实消弭误会的意思,拿捏得很有分寸,我们感觉客观中立又能敲山震虎。随后又有几位家长发言希望这位父亲息事宁人,也多是文字表达,只有一位接地气儿的用了语音。没曾想,我同学他们斯斯文文的话完全不起作用,那位父亲甩了一句“你们写那么多字儿,我都看不懂”,只有那位发语音的家长的话,他才听了进去。
我们拿着这事儿聊了半天,问题出在哪儿?首先,我们习惯于在微信群里用文字聊天,认为这样高效并且减少干扰,然后按着自己的群体特点来定义所有人,而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打字或者阅读。再有,家长群里家长的教育背景参差,工作性质也差异巨大,很多家长并不像我们每天坐在办公室以文字作为工作的主要载体,过于书面化的表达实际上会加重隔阂。再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的,就是很多成年人的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确实不足。
就最后一点,我又想到一件事儿。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很多同学忽视了导师一再强调的语言规范性,论文充斥着口语化的表达甚至网络用语,这实际与他们多年的工作背景和行业资历是不相符的。而在原来的工作中,我作为单位所有文件的入口和出口,发现不论年龄和职级,很多人在制度理解和报告撰写上都存在硬伤,错别字和语法错误更是不胜枚举,基础的语文能力很可能不如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而说到小学生,我又想到了我姐家的小外甥。他在一所重点小学上三年级,他们学校的语文教育目标很简单,就是没有错别字。起初,我看到他们的语文作业全是反反复复的家长和老师的听写,很不以为然。在初中当老师的姐姐说,千万别小看这件事儿,她的很多学生因为小学的语文底子没打好,升初中以后,老师还需要重点纠正错别字,纠得很苦恼,而外甥他们小学的毕业生确实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占据了优势,文学修养也要相对好些。
这几天看《创新者的课堂》,里面回顾了美国公共教育的发展史。学校最初就是教授阅读、写作和算术的,而随着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不断调整,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体系都变得越来越复杂。学校的职能,教育的意义被不断的讨论,加上父母对孩子越来越高的投入和期许,英语启蒙、科学启蒙、艺术启蒙等等,很容易把多当成好。我也不例外,总是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东一下西一下,生怕自己的孩子错过这个敏感期和那个关键期。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我的首要期望是应该是他能成为一个会交流的人,愿意倾听,能够理解,也能根据谈话的对象适宜地表达,我相信这会让他学习、工作和生活事半功倍。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