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大 v 阑夕表示:「信息流的时间排序在所有产品里都在被打击,微信也打算干预朋友圈的时间线,由系统介入用户分享内容的权重,权重低的内容将无法被所有好友看到。 」
在知乎上也由此引发一个讨论:微信朋友圈是否有可能打乱现有以时间排序的信息流,而改用算法排序?这会有什么利弊?
先简单说一下「信息流」是怎么回事。
类比微博和知乎,你在社交网络上会关注一些话题和博主,他们产生的动态集合就是一个「信息池」。一开始的时候,这些新消息是根据时间顺序推到你的首页,形成了「信息流」,这个「信息流」以时间为唯一维度。
突然有一天,产品经理觉得不行,我们得增加粉丝和大大之间的互动,把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优先展示出来。我们要给用户个性化推荐!这个个性化推荐的方法,就是用机器学习和算法排序来实现的,比方说 Facebook 有 EdgeRank 算法:
其中,
u: 表示当前用户与 Edge 创建者之间的亲密度
w: 表示 Edge 不同类型的权重,譬如创建、评论、点赞、打标签等
d: 表示 Edge 创建时间的时间衰减因素
优化信息流,听起来不错是吧:)
但是!
实际效果是什么样你自己心里没点 x 数吗?!
这里就涉及到了关乎大多数用户的体验了:
- 对于粉丝来说:看不到自己想看的内容
- 对于大大来说:限流到怀疑人生(知乎不存在限流机制)
我们回过头来看那道算法公式,发现了吗,它更多考虑的是人的因素,比如转发、评论和点赞都是基于人的动作,这个互动的权重是很高的。而微博和知乎是弱关系型社区,它的媒体属性更强,并非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
因此微博和知乎在 2014 年前后开始采用算法排序,被骂惨了也不足为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二者在被骂惨了的情况下依然使用算法排序?甚至于知乎在 2014 年以后注册的用户都是默认开启新版动态,而且无法回到旧版:
因为商业化考量。
诚如原微博评论下所言:
对于 feed 流来说,时间排序是效率最低的方式,导致商业化空间也小。所以算法分发是必然,不能听用户想要什么,他们不会为战略和财报负责。
有时候常识会误导我们,因此我要看数据:
- 微博 2017 年二季度的净营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72% 并达到了 2.534 亿美元,市值突破 200 亿美元远甩 Twitter(要知道微博在 2010 年前后过得可是很不好)
- 知乎也在 2017 年年初完成 D 轮 1 亿美元融资,融资完成后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迈入独角兽行列
所以,不好意思,当你叫嚣着知乎体验越来越差,想想看以前的高赞可是优质内容,而现在的高赞都什么破玩意儿时,你是用你的各种互动增加了破玩意儿的权重,让它频频出现在你的 timeline 上。至于微博,会更复杂一点,有各种推荐机制、计分以及渠道分流,这里就不展开了,这个锅用户不用背。
再回到那道公式,方才已经分析了这个算法更多考虑的是人的因素,而微信的背景是强关系社交。我们想想看平时在朋友圈是不是更多跟自己的朋友熟人进行互动,即使对方发了一串句号,我们也会问对方怎么了。
这个互动是以人为纽带,内容反倒是次要的。那么微信官方采用算法排序是不是也有理有据了。
btw 前文也提过功能的推出是有它的商业化考量的。
虽然微信官方一直秉持着靠用户自发行为,而不进行微信的主动运营。但是商业化和这个并不冲突 —— 从朋友圈广告的推出,到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半年可见,以及最近不常联系人的汇总功能。微信一直在圈定着以人为纽带的范围,让用户能在朋友圈驻留更久。
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以互动为大权重指标的算法排序,未尝不会在未来新版微信中出现:
- 于官方而言,继续着商业化运作
- 于用户而言,弱内容而强互动的行为继续活跃
利弊其实显而易见的,任何在微博或知乎上出现的问题都有可能在微信上出现,比如说有些想看的大佬不敢点赞而被降权,又或者说频繁互动而导致过分刷屏等等,但是只要利大于弊,官方就有运作的动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