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下一篇
晋惠公的故事基本来自儒家经典,总结一下儒家推出的惠公网络形象↓↓↓
《史记》说:“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惠公之立,倍秦地及里克,诛七舆大夫,国人不附。"《左传》也多次提到,晋惠公在晋国不得人心。
但是晋惠公的谥号“惠”。“惠”什么意思?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小白开始怀疑“惠”这个谥号安在夷吾身上,其实本身可能说明了一个问题:晋惠公是一个被玩坏了的君主。
引起小白怀疑的是一条史料记载:
邳郑死后,他的儿子邳豹跑到秦国,跟秦穆公说惠公的儿子怀公不得人心,推翻他很容易。穆公是怎么回答的呢?
穆公说:“失众,焉能杀。违祸,谁能出君。”
——言下之意,没有大众的支持,惠公怎么可能诛杀大夫?晋国国内反对惠公的人,避祸还来不及,哪里能够赶他下台?
所以,本小白觉得这些俺家经典里的评价有的是出自宣传需要,有的则恐怕是事后附会之言,都不如秦穆公这句实在。
本小白很认真很认真地思考和对比了一下史上得谥“惠”的人:除晋惠帝是个白痴以外,其它人真的很难找出这么黑的一个人来,甚至以“柔质慈民”和“爱民好与”形象出现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刘邦的儿子汉惠帝。至于杀了商鞅的秦惠文王也是在保证“商君虽死,秦法未败”的前提下排除异己的手法,他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电视剧《芈月传》虽然很多情节非常无厘头,但芈月的老公秦惠文王这一形象还是能反映一派史家的观点的。
我们知道,历史从来是胜利者书写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猜测,晋惠公的某些东西被儒家抹杀了呢?以“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传统的儒家第一批典籍就是《春秋》,然后是《史记》,到《东周列国志》的时候,好多历史细节都已经类似现在的《芈月传》那样有历史有爱情有附会了。
历史是胜利者的游戏,要黑一个人,其实是非常容易的,要毁材料也是很容易的。但是!随便怎么黑,也改变不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谥号。
首先,“柔质慈民”和“爱民好与”这个解释至少与晋惠公杀重臣的行为从现风上是严重不符的。那么我们就从晋惠公杀重臣开始破题。
晋惠公为什么杀重臣?
先看里克。里克不是容易杀的。他的实力有多大?“弑二君与一大夫”,是最好的注解。骊姬能让晋献公废太子申生立奚齐,骊姬和奚齐身边的力量必然不小。但骊姬姐妹和奚齐兄弟都被里克干掉了。可想而知里克就是个赵高式的权臣,有指鹿为马的实力,有废立国君的实力。不仅有实力,而且很骄傲——里克在杀卓子时动手的地方,干脆是明目张胆地在朝堂上。
所以,惠公杀里克时让人给里克带话说:“没你我做不了国君,我得感谢你。可是,两个国君一个大夫都给你杀了,做你的国君,不也太难了么?”试想,在春秋这种弑君现象并不少见的时代,一个有权势的大夫岂不是很可怕?惠公和里克的关系岂不是类似《芈月传》里秦惠文王说的和商鞅的关系?
其实在前651年9月,晋献公死的时候,相国荀息按照献公的遗命,奉奚齐为晋侯,骊姬为国母,自己当上了相国,总管国家大事,另外曾经帮助骊姬夺嫡的外臣梁五、东关五也得以加封为左右司马,率领晋兵,悄无声息的就对军事大权进行了调整。本就对骊姬一党甚为不满的里克等人看见别人抢夺他们的军权,终于发难。当然,里克绝对是有人支持的,最强有力的支持者是邳郑,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主公刚去世,重耳、夷吾二位公子还在外边,你身为国家大臣,不迎长公子就位,却扶立了小老婆生的孺子,恐怕说不过去吧?"荀息不买帐,奚齐和卓子死后也选择自杀。所以,夷吾来当国君时,国内连个牵制力都没了。
晋惠公即位后,对权臣里克总是放心不下,担忧自己如奚齐、卓子一样被弑,为了压制里克,在军政要务中多安插自己的亲信,以削弱里克的军权。里克也深感伴君如伴虎,拥立夷吾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反而权利不断被人渗透,于是又起废立之心,君臣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吕省向晋惠公献策:以答复秦穆公为借口,派遣里克的副手邳郑携带着一些金银珠宝前往秦国作为报答。趁邳郑不在直接派郤芮带领着郤氏亲兵,包围里克家,逼里克自杀。
我们梳理一下:当夷吾冒着生命危险来当国君时,重耳却选择了逃避。以重耳身边如此有远见的谋臣和他自己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中堪称最狠的角色来看,这时选择晋国国君是个高危职业。但夷吾不仅来了,而且从他能在里克的坚定同盟邳郑出使秦国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赐死里克来看,他不是个废物,不仅在晋国国内是有根基,而且有计划。
再说庆郑。如果说里克是赵高梁冀式的权臣不死就会被权臣杀,那么庆郑就是鳌拜式的人物,不死就是置自己于险地,事实也发生了。因!为!——庆郑同学根本没有做人臣的基本素质。那就是忠君。这当然不是说他开始强烈要求救援受灾的秦国,而是他在战争开始后的傲慢和最后不肯出手救晋惠公。
第一宗罪:战争开始后,庆郑把矛头又指向晋惠公最喜欢的坐骑,一匹郑国献进贡给晋惠公的名为小驷的马:古人出征骑的都是本国出产的马,因为本土的马熟悉道路,善解人意,如今大敌当前主公却乘别国所产之马,恐怕会有凶险。——恩,这个惠公可能可以忍。
第二宗罪:秦兵三战三胜后长驱而入,打到了晋国的韩原。晋惠公召开了紧急会议:怎么办怎么办?庆郑第一个发言:都是主公你自己花样作死惹的祸,还有脸问。!!!——恩,这个,也!可!以!忍!吧!?
第三宗罪:晋两国摆开阵势,在韩原龙门山下决一死战。公孙枝大喝一声,把晋惠公周围的人吓得躲在车里大气也不敢出,更糟糕的是,晋惠公的坐骑小驷受了惊吓到处乱跑,陷在一片泥沼里动弹不得。危急之中,庆郑的车却恰好从旁边经过。这时晋惠公也不顾之前的罅隙,开始大声呼喊,庆郑救我!
庆郑呢,开始嘲笑晋惠公,各种口舌之快逞完了以后,就丢下晋惠公跑了。跑了!跑了啊~~结果是晋惠公被擒——读到这里,本小白认为,庆郑已经不能留了。
其实晋惠公本来可以不被擒。看一段《史记》中的记载:
晋君弃其军,与秦争利,还而马驇。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反为晋军所围。晋击缪公,缪公伤。於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馀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於是缪公虏晋君以归,令於国。
也就是说,秦穆公在战场上受了伤,也差点被晋军擒住,秦晋双方实力基本差不多,如果不是这三百人的出现,秦军就算有运气也不一定险胜。
而秦的险胜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庆郑的见死不救。
一个很装逼的老权臣,老板也许可以忍;一个装逼的同时还坏老板的大事并且在关键时刻见死不救,如果你是那个老板,你容得下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