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来广州出差,让我感触深刻的,既不是姿态妖娆的“小蛮腰”(广州塔),也不是蜿蜒曲折的丽江,而是我住处的三张“书桌”。
大家可能会觉得非常难以理解,书桌能有什么深刻印象呢?其实,我们生活中常常也会出现同类型的状态,有时我们特别喜欢一件东西时,只是因为它在某个时刻触及到我们心底的一个小小的位置。
交代一下,基本状态。这次到广州,住在了一个朋友借的房子里。房子的借出人,是新加坡籍的华人优秀医学博士,房子是由广州这边一家医院提供给这位医生及家人临时来中国时居住的场所,房子里的各种配备一应俱全,拎包入住。
为什么会讲到奇怪呢?因为房子里面绝大部分的家具都是白色系的木质家具,比如床、衣橱、沙发、茶几、电视柜、餐桌等等,唯独有三张书桌是原木色的,这也让这三张书桌格外的引人注目。
最初看到这三张桌子时,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是觉得“好丑”!色彩既不同,风格差别又大,而且材质也完全不搭边。心想这主任的品味也太……医学博士真是伤不起呀!
住进来之后,每日跟这几张桌子在一起相处,本也相安无事,有天晚上突然一个灵感点击到我:“这桌子,是多么大的正能量呀!”
怎么讲?
我们中国医院因为疼惜人才,为我们的华人医生及家人,周到的准备了各种生活所需,甚至包括晾衣架都没有忘记。只是,在他们的眼中,博士肚子里有太多知识了,所以除了期待博士的分享和传播外,并没有想到我们的博士每天还是需要继续努力吸收各种新的知识。看到书桌上的,一叠叠全英文的资料,真心感叹,学霸和我们之间的差别的确不是一两周,三五月的差距,而是每一个三百六十五天的差别啊!
对于博士来说可以不需要电视,不需要沙发,但书桌必备,是刚需!刚需的理由当然是,要方便时刻的读书学习。整套房子总共有三间卧室,其中有一间贴别小,是放不下书桌的,而这张书桌就跻身在了客厅之中。当了解到这些之后,我反而觉得这张书桌格外的漂亮!(匆忙间,忘记留照片了,有机会补上。)我们想象一下:在一间宽敞的客厅里,有舒适的沙发,有清晰的电视,有一个人就坐在沙发旁边的椅子上,面对靠在桌边认真的在阅读。这样你中场景给你什么样的触动?
这两天,有个好朋友找我讨论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讲到“孩子最近的考试只考了七十多分,对于一年级的标准来讲,低到内心有些无法接受。”在这个状态下,自己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因为自己当初在读书的年纪,没有做到优秀,所以并没有好的经验总结给到孩子。
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孩子的爸爸给出的建议是“相信孩子的自主能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她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人生的价值。”这话邹然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像是一种新时代的教育法则。但我听过后心里一直在衡量,自是觉得并不妥当。孩子毕竟只有六七岁的智商和情商,你期望她会像成人这样把所有的问题分析的很透彻,然后做出一个综合考量价值最优的选择,这现实吗?
孩子需要的是家长和老师给予最正确,最科学的指导方法。否则像我之前在做心理咨询时遇到的那些,青春期过后明白了,也懂事了2B。知道要努力了,却没有机会没有时间再去把失去一切补回来时。作为家长的你,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在当下,我们不具备为孩子指导学习的能力这很正常。所有的知识,都是从不会到会的。第一次做父母,第一次陪孩子阅读学习,谁能保证自己在第一次就可以做的很好呢?我们自己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找到这所有的知识和智慧。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中讲到:有一个小孩儿自己要求把所有的课余时间塞的满满的,去参加各种课外教育的培训班。父母偶尔担心他太辛苦,问他要不要剪掉些时,他还坚决不同意。问他为什么,他只有一个答案:“我将来要超过我的爸爸!”
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好多人暂且可以做到,在孩子努力学习写作业时不玩手机,不看电视,让整个家都保持着安静向上的状态中。这样的确是不错的,但孩子也只是明白了那些事情不该做。该做的事情一件都不会。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家里,爸爸妈妈只要不工作在家,就坐在书桌前看书学习,孩子看到这些时他会选择怎么做呢?
当在一个家庭中“书桌”已经成为刚需用品时,我们作为家长,还需要再担心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