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的时代,你是否面临过这样的窘境呢?
搜集了很多信息却不知如何利用?
想积累工作素材却不知从何入手?
想破头也得不到灵感女神的青睐?
但同样身处“闹世“,同样在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你可能也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还有这样一些疑问。
为什么她的文章那般妙笔生花、行云流水?
为什么他的创意点子手到擒来、恰如其分?
为什么他们都能进行知识生产然后还能知识变现?
折磨自己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失败,还有别人的成功,对不对?那我们肯定得思考一下,同样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为什么自己身陷信息洪流,而人家却能高效利用信息,这中间到底差了什么?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答案。
作者奥野宣之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过50万册。著有《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智慧创造锻炼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多本书,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用笔记本记录,十年如一日,写爆了189册笔记本,堪比柳比歇夫式的人物。
奥野宣之在书中道出了自己知识生产力旺盛的秘诀,也指出了我们大多数人不能活用信息的原因是:我们知识生产的方法太费力了!
我们信息整理打开的姿势错了导致我们即便收集了无数信息利用率却还是为零。那我们传统的知识生产方法是怎样的呢?
其实回忆一下我们记笔记的过程就知道了。你肯定有给自己的笔记分类过,读书笔记本、演讲笔记本、旅行笔记本……而且每个笔记本的内容里面又继续分类,名人名言、励志感悟、随感偶思……
然而,即便把笔记分的这么清楚,关键时刻可能还是避免不了这样的尴尬:我记得前两天我记录过这个信息,我记到哪里去了呢?
这就是我们墨守成规的信息整理办法——分类整理。奥野宣之指出“分类整理,本身是件有意义的事,对学者记者而言这是基本工作,但不适合普通人。虽说普通人不至于绝对办不到,但无法长久坚持下去。”
传统分门别类整理信息太复杂,强度高,导致我们很难坚持,那该如何收集整理轻松有效,还可以让自己随时随地活用信息呢?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里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方法。
作者提出“一元化笔记法”即平日里只需将信息保存在一册可以反复翻阅的笔记本中。具体来说你只需要遵循三个原则,即一元化、时序化、索引化,便可自由玩转笔记本,酝酿只属于自己的创意。
1.一元化:无论何时何地都只需一册笔记本生活中我们常常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之前记录下来的跟人碰头的地点、电话号码,临到头却怎么也找不到了,然后手忙脚乱,心烦意乱。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记录的信息太分散了,导致要找的东西不能立刻找到。所以,把握一元化原则,无论何时何地都只需一册笔记本,这样出门你只要确定你带上笔记本就OK了,因为你要查阅的事肯定都在里面。这就是一元化笔记的优点,简单实用,不会造成混乱。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具体用途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笔记本,但不论怎样都最好只留有一册笔记本,然后把所有的信息都一股脑儿记到这个笔记本中。
会议记录、电影感悟、杂志图片、报纸剪辑……没有重要程度,你先不用理会这些信息是否对工作有帮助,是否会成为有用的素材,你只需将生活中恍然大悟得来的体会一个接一个收入笔记本中即可。这样随心所欲,轻松无压力,更容易坚持。
2.时序化:添加日期标签按时间顺序记录
时序化就是从头开始按照时间顺序记录,这一点很重要,这直接决定后面的“索引化”能不能畅通无阻。时序化主要把握两个技巧。
①书写时,运用6位日期记录法
具体来说就是“年份后两位+月份两位+日期两位”,合计6位数。
公历年份写4位数字或许比较简单易懂,但在自己有生之年,你一般不可能纠结烦恼“13”这两个数字究竟是表示2013年、1913年还是2113年,所以两位数就够了。节约时间又高效。
月份和日期,1月到9月、1号到9号只有1位数的写作“01”和“09”,避免混淆。
以作者书中例子举例:
000101=2000年1月1日
130831=2013年8月31日
②写完后,添加标记第几册
笔记本更新换代是常事,一旦笔记本册数增加,就可能造成混乱,所以笔记本使用完后要记得事先标注序号和使用时间段。
以作者书中的例子举例:
[188]130513~130610
即表示第188册笔记本,这本笔记本的使用时间段是2013年5月13日到2013年6月10日。
3.索引化:建立10年后也能查找的数据库
时序化这步做到位了,再来说说如何索引化。《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作者奥野宣之单独用了一章来讲索引化,其重要性可见一般。
如奥野宣之所说“所谓‘索引’,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寻找信息的线索。我们只需要把握信息的参照方法和所在位置即可。”
就像我们想知道怎么泡出好喝的咖啡,问问谁谁就知道了一样,要随时随地活用信息,有一条线索参考,我们就很容易探查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奥野宣之在书中给出了两个自己多年实践有效的方法,这两个方法强大到即便是过了10年他也能很快找到孩子的成长记录和何时曾外出旅行的游记。
①建立10年后也能查找的数据库
首先,按“笔记本编号+日期+检索标记+条目标题”记录。
然后,借由Excel表格或Word文档将目录纳入数据库。
这种记录方式就像百科全书附录的索引部分一样,这样进行索引,即便有几百册笔记本,也能很快找到所需信息。
②对索引数据去芜存菁
作者奥野宣之记录了10年,189册笔记本,如果要把全部内容都按设置目录输入数据库,会很麻烦,所以作者在设置索引数据条目时,只选择日后检索可能性较高的。
比方:
·认真书写的读书笔记
·想重读的书评
·较长的构思和设想
·旅行和远足的游记
·聆听演讲和研讨会的笔记
简而言之,“一元化笔记法”三条规则就是:
手边常备一本毕笔记本,所有信息不必分类,按照时间顺序记下即可。即便杂乱无章,只要抓住一点线索,之后便可利用了。
介绍了奥野宣之积累知识生产的方法“一元化笔记法”,接下来再讲讲如何把知识生产的笔记本变得更实用,即如何利用信息产生创意灵感呢?
作者讲促进创意生成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步骤1:收集
步骤2:咀嚼
步骤3:发酵
步骤4:顿悟
步骤5:具体化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创意不是凭空而生的,“创意不过是点子的组合”,创意是对既有信息的重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先有了收集的信息之米,才能做出充满创意的美餐。
第一部分“如何整理信息”我们已经知道了传统的分类整理办法没法活用信息,也知道了如何用“一元化笔记法”来整理笔记,完成了收集工作。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咀嚼、发酵,简单来说就是多花时间回看自己的的笔记,不要带任何目的,就只是随意的翻看。
而且重读笔记时,还要尽可能留下痕迹,在感兴趣的地方贴上标签,划线画圈都可以,最好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补充看到笔记的新想法以及运用。
不带任何目的看笔记,但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僵化地接受上面的内容,而是要带着如何将其运用到现在处理的工作上的视角去看,当你看到与当下信息相差甚远的信息,你会有意外的发现。
当你看到曾经自己憧憬或喜欢的东西时,一定会思绪万千,产生许多顿悟。
“我性格倔强这一点倒是完全没有改变啊!”
“即便是现在,我还是喜欢说那样的话勒!”
“这件事可以作为我刚刚写的文章的例证!”
……
最后,我们有了这样那样的顿悟不能让它只存留在笔记本上,而是要动起手来,把想法具体化,更上一层楼。
唯有勤于动手,思考才能逐渐前进。当用手机码不出来字的时候,不妨换换用笔写,即便是思维停滞不前了,也千万不要让手处于什么都不做的状态。
“如果在自己喜欢的笔记本中写入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笔记本就有了工具以外的意义。它会像你喜欢并读了多次的书一样,在你心目中存在感越来越高。”
作者在书中的这段话特别打动我,说出了我自己坚持写手帐大半年的真切感受。
自己亲手整理的信息才能活用,相信自己的笔记,动手做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