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一本书?读书是有方法的,正确有效的读书方法可以让我们的阅读事半功倍。听樊登讲《读懂一本书》,有几点值得我学习和消化。
第一、要带着目的去读一本书。那我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是掌握书中的知识并为我所用。那么如何更有效地掌握书中知识?樊登说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讲出来。教是最好的学,当你能够深入浅出地讲出来的时候,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核心知识,其实这就是费曼学习法。因为要讲出来,你也会倒逼自己深入到书中去。如果没有听众,你可以给自己创造讲的机会,家人、孩子、朋友,都可以是听众,且场地不限,甚至还可以自己对着镜子讲给自己听,或者制作音频课。我想起了文芳,他制作音频课程讲张老师的《教育的勇气》,他的讲帮助了更多想学却没有方法的老师,同时他的讲也是倒逼他自己更好、更深入地去学。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也讲到,“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让自己读过的书物尽其用,尽量让自己不忘记书中的内容,使之融入自己的身心,尽量将书中信息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奥野宣之在书中介绍给我们的是笔记本读书法。笔记本读书法简单讲就是将书中重要信息摘录到笔记本上,再写上自己的评论。这样做其实就是将书中的信息与知识点与自己大脑中已有的旧的知识点链接起来。大脑的神经突触形成越多链接,就越能将新知识转换成自己的。
樊登的《读懂一本书》和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它们都强调,要带着目的性主动地读书,要把输入的知识转换成自己的,为己所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输出。不同的是输出方式,一个是讲给别人听,教是最好的学,一个是做笔记,写读后感。这两种方法对我来说都挺好的,都可以用。
第二、读书的状态。首先要远离手机。读一会儿书看一会儿手机,这甚至成了我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所以樊登老师提醒我们,阅读时要把手机放远一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阅读状态。这一点,我要特别注意。
第三、如何理解一本书?首先要意识到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使命。读完一本书,你要找到这个使命。其次,为了达成这个使命,作者会有一个书的框架,我们要提炼出那个提纲挈领的纲领部分。这个纲领就是目的和论证过程。论证是树枝,树枝上有树叶,树叶就是事例、数据等。一本书有三个架构,有目的,有论证的逻辑和过程,有论据。当我们把一本书的内容分类理解了,这本书也就把握了。读完一本书,把握住书的框架结构,就能从整理上理解这本书。
第四、根据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找到这本书的价值是什么?在书中找到重点,最后用一句话总结、提炼、升华。根据你的总结,再去书中画重点,而不是一开始就画。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画线,然后根据自己画的线提取重点,再做笔记。
这两种方式,没有对错,各有各的好,我都可以借鉴,综合使用,关键看我怎么用着方便和有效。
第五、把这本书讲出来。樊登的方法是画脑图,根据脑图讲,而不是写讲稿,照着读。因为照稿子读和照导图一边思考一边讲,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后者会让听众感觉到你是“活”的,有现场的带入感,会有心里的互动。当然这对讲书人的要求会更高,但也更能提升一个讲书人的水平。
第六、讲书的重点是传递书中的内容,所以樊登老师强调“素读”,就是不加入自己的观点,忠实于书,传达知识。就像农夫山泉的广告:我们不是知识的创造者,而是知识的搬运工。那么文芳的课是否违背“素读”?我思考的结果是,文芳的课正如他所说的,是带领大家“打捞”书中容易被大众遗漏和疏忽的部分,是针对难点、重点的深入剖析和解读,他的文稿有点类似奥野宣之所提倡的读书笔记,所以文芳会加入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注重调用自己的经历和知识库存对文本进行更深入、具体的解读,会让听众有拨云见日之感,并获得意外的惊喜。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读书目的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对我来说,二者兼听,刚好互补。
第七点、讲书的方式。樊登老师说,他会把文章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部分放在开头。因为这会成为抓手,一来就将听者的注意力抓住了。这个很值得借鉴。
最近自己思考更多的是“和如何读”,的确,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却发现自己的阅读效率很低,读过的书很快就忘得差不多了,我渴望更有效地阅读。“如何读”成了我学习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接下来,我还要学习的是“如何写”。长久以来我的写都是信马游疆,毫无章法,我希望自己能提高写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