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古风·辛丑年立秋感怀二十韵
七月流火金风苏,向晚星河甘霖沐。
含空山河无表里,律吕调节申时弧。
无风入弦弹归途,美梦正酣心依伏。
萍踪浪迹年不老,碧云舒卷犹盛暑。
八月立意情交换,暖语亦烈气如虎。
四季更迭天道序,秋盛似舟行远移。
漠漠轻烟芳草渡,涓涓身形暗香许。
秋波恍渺渺飞禽,平明忽见见流溪。
青草丛中藏盈珠,潜龙幽姿飞鸿稀。
一阔平野风景靓,环黛翠峰盈新雨。
立秋日牵惹思绪,蟋蟀霄征腐草渚。
秋华菊黄蓼风露,化萤皆秋美景语。
伏天繁热潮汗出,虽人日午不能舒。
果蔬灌浆阳光照,此不可缺天然贮。
人各安命草荣枯,顺应造化雁鹤舞!
骐骥之行沟与壑,鹰击长空振羽翮。
由己推人岂桎楛,驰骋遨游天地阔。
江河潋滟院扶疏,秋风起于青萍末。
止于草莽芳纷至,兰芷竞秀锦花簇。
赏心悦目初秋豁,何必无篱囿狭域?
立秋的文化内涵———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节气)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东汉崔 《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节气由来———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
202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