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医门学习第222期
罗某,男,46岁,住院病历。
患者8年前因胸闷气促反复发作,在医院被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一直在该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病情一直欠稳定,常因感冒受寒加重。
2个月前病情再次加重,在某三甲医院经系统西药治疗,病情一直未见明显缓解。
入院时症见:腹胀,呃逆不止,时有嗳气,胸部板闷,咳嗽,痰白,纳少,二便尚可。
查:仰靠不能平卧,静息状态无明显气促,面色晦暗而浮,颈静脉充盈,双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界向双侧扩大,心率在110次/分左右,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腹部膨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轻度水肿。舌质淡胖,苔厚白腻,脉结代。心电图:快速房颤。胸片:心胸比率 0.7。心脏彩超:RV 21mm,LV 76mm,LA 52mm,AO 26mm,PA 21mm,EF 21.5%,FS 10.3%,各心腔扩大以左房、左室扩大为著,呈球形,二尖瓣、三尖瓣反流。
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快速房颤;心衰Ⅲ级。
中医诊断:心衰。
病机:脾胃亏虚,湿阻中焦。
治法:健脾燥湿,理气畅中。
方药:平胃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生黄芪30g,白术10g,白参5g,砂仁6g,厚朴10g,苍术10g,陈皮10g,云茯苓15g,苏子10g,仙茅6g,淫羊藿15g,炙甘草10g,枇杷叶10g,薏苡仁30g。1剂。
西药: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予以强心、利尿、扩血管、调节神经内分泌等,药用“地高辛0.125mg,po,qd;洛丁新10mg,po,qd;倍他乐克25mg,po,bid;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硝普钠50mg,ivgtt,qd;肠溶阿司匹林50mg,po,qd;每天予速尿片20mg,po,bid;螺内酯20mg,po,bid。”(西药入院前已用月余)
辨治思路详解:患者虽为心脏疾病,但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呃逆不止,时有嗳气,胸部板闷,咳嗽,痰白,纳少,二便尚可,舌质淡胖,苔厚白腻。从这组证候来看,很显然这病人的主要症状集中在中焦脾胃。
根据脏腑辨证,患者的临床表现当为湿阻中焦,脾胃气机不畅所致,不仅脾胃气机不畅,而且还出现胃气上逆。
病机在中焦,为何会出现心胸板闷不畅呢?《灵枢·经别》云: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合于阳明也。”说明足阳明胃经的经脉是和心相联系的,中焦湿浊可以通过经脉上逆,上犯心胸,导致胸阳蔽塞。
故其治疗的关键在于燥中焦之湿,健脾胃运化,理中焦气机。方以平胃散燥湿和中,砂仁、苏子理气宽中、降气和胃,人参、黄芪、白术、云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枇杷叶降逆止呕,且能宣畅肺气,肺气宣则一身之气机顺达,此三仁汤用杏仁之法尔。“心气通于肾”,故用仙茅、淫羊藿温肾阳,助阳化湿。效果如何?服前方第2天,腹胀消失,呃逆止,嗳气未再发,胸部感到舒畅,仍咳,痰少。
至27日,情况稳定,仍守前法加减。绝汗诊治经过患者病情在10月2日急转直下,迅速表现为心阳暴脱,绝汗不止,危在旦夕。
接下来我们回顾下这个病人的治疗经过、辨证用药思路、处方用药的效果以及不足的地方。
10月3日查房:患者诉昨日不慎受凉,随后出现喘息气促,咳嗽,咳痰色白,视其面色惨青,头汗出,额头冷,动则前胸、后背冷汗不止,四肢湿冷,小便量少。舌质淡胖,边有齿痕,水滑苔,脉沉细微结代。查体:双肺中下部出现大量湿性啰音。制附片(先煎)6g,干姜6g,桂枝10g,生黄芪30g,白参10g,云茯苓20g,山茱萸20g,炙甘草10g。1剂。
西药在前方案中加硝普钠5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q8h。
辨治思路详解:分析患者病情,当属外感再次导致心衰加重,且病情危急。患者喘咳,面色惨青,头汗出,额头冷,动则前胸、后背冷汗不止,四肢湿冷,脉微欲绝,一派元阳欲脱之象。汗为心之液,冷汗不止,心气外泄,有心气亡脱之险。
急以四逆汤合参附汤加减回阳救逆,加黄芪益气固脱。重用山茱萸固摄元气,此乃张锡纯之经验。元阳亏虚不能气化,患者小便量少,以桂枝配茯苓温阳化气利尿。
按语:山茱萸固脱出自于近贤张锡纯之《医学衷中参西录》。张氏论云:“治寒温外感诸证,大病瘥后不能自复(阴阳气血脱失过甚,呈全身功能衰竭状态),寒热往来,虚汗淋漓(大汗亡阳,气血将脱);……目睛上窜,势危欲脱(脑危象休克先兆);或喘逆(呼吸衰竭,气脱于上),或怔忡(严重心律失常,心跳骤停之先兆),或气虚不足以息(呼吸衰竭)。诸证若见一端,即宜急服(来复汤)。”盛赞山茱萸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佳。“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余师其意,治脱证,每以生脉散或四逆汤中重加山茱萸一味。实践证明,可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
10月4日查房:病情无明显改善,冷汗加重。改方如下:
制附片(先煎)15g,干姜10g,桂枝10g,生黄芪30g,小红参10g,云茯苓30g,麻黄根6g,浮小麦10g,炙甘草10g。
辨治思路详解:汗为心之液,以余之临证经验,心阳虚衰、甚则心阳欲脱之人,每多冷汗不止,甚则冷汗淋漓。若汗不能收,心阳必脱无疑。对此病人的病情,汗的观察极为重要。若经过治疗,汗收,病情很快会好转;若汗出不止,不是辨证失误,就是选方用药存在不足,或病情极为危重,预后极差。
附片为回阳必用之品,该品下可以温元阳以固脱,上可以温心阳以通脉,中可以温脾阳以健运,外可以固卫阳以祛寒。
每人对温阳之附片反应不一,有小剂量即起效者,也有需大剂量方能显功。
就此病人而言,前方辨证选方不应存在失误,但病情无丝毫好转,说明附片仅用 6g可能存在病重药轻,故无效果。
处方用药与前方大法一致,加大附子用量以增强温阳固脱之功;白参改红参,红参性温,对于阳虚有寒者,其效胜于白参;另加麻黄根、浮小麦收敛止汗。
10月9日查房:患者四肢不再湿冷,冷汗明显减少,面色转润泽,喘平,肺部啰音大大减少。
制附片(先煎)25g,炙甘草30g,干姜10g,小红参15g,生黄芪50g,桂枝10g,云茯苓30g,仙茅6g,淫羊藿10g,煅牡蛎(先煎)30g。3剂。
辨治思路详解:温阳已见效,四肢不再湿冷,汗减,面色转润,可以说药已中病机。
思《伤寒论》治少阴病,用大剂量附片组方,遂再加附片用量,更加仙茅、淫羊藿温补肾阳,煅牡蛎收敛止汗。
10月12日查房:四肢虽不湿冷,但仍未温暖,舌质仍淡胖,苔白滑脉沉细结代。
小红参15g,制附片(先煎)30g,干姜10g,炙甘草30g,桃仁10g,红花10g,桂枝10g,巴戟天6g,淫羊藿15g,山茱萸20g,生黄芪50g,云茯苓40g,怀牛膝10g,五味子10g。3剂。
辨治思路详解:于前方加重温阳剂量,佐入通脉之品,实为《医林改错》之急救回阳汤。
此方较四逆汤更符合西医学之理。
大凡阳气亡脱之人,四末逆冷,西医学认为末梢血液循环不好,王清任在四逆汤中佐入活血之品治疗脱证,与西医之说实有贯通之处。
方用急救回阳汤回阳救逆,加巴戟天、淫羊藿增强温补元阳之功,重用山茱萸、黄芪益气固脱,怀牛膝、五味子纳气归肾,桂枝通心阳,大剂量茯苓敛心汗。
按语:《医林改错》急救回阳汤,组成:党参24g,附子(大片)24g,干姜12g,白术12g,甘草9g,桃仁(研)6g,红花6g。功能:回阳救逆,活血化瘀。
主治:霍乱,上吐下泻,转筋,眼胞塌陷,汗出如水,肢冷如冰。
10月15日查房:病情进一步好转,温阳有效,守前方损益再进。
制附片(先煎)35g,炙甘草30g,干姜10g,桃仁10g,红花10g,小红参15g,巴戟天6g,淫羊藿15g,桂枝10g,山茱萸20g,生黄芪50g,云茯苓40g,怀牛膝10g,五味子10g。3剂。
辨治思路详解:递增附片剂量,确保安全。
10月18日查房:四肢已温暖,冷汗收,咳止,仅右侧下肺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
守前方,附片加量,用40g。
静滴硝普钠减一组。
10月19日患者含第一煎药汁,出现舌麻,此为附片煎煮时间过短,上午未再进药(为防附片中毒),下午面色转灰暗,四肢再次湿冷,头额、心胸冷汗出,气短不得续,先以西地兰静注0.2mg处理,取夷(西医)所长,补我所短。重煎1剂再服。嘱其先煎附片2小时,再与余药同煎1小时,服用前先含服煎汁,如口麻不可用,再延长煎药时间。
辨治思路详解:患者不能停用半日温阳之剂,可为阳气已极端衰微,预后极差,嘱其久煎附片2小时,前方继用。
辨证已明,用药已到极量,寄希望于奇迹,尽人事尔。医者治病难留命,病不当治,治亦难以取效。
10月20日查房:患者精神转佳,面色变为明朗润泽,四肢转温暖,冷汗收,静息状态下无明显气促,中药守前再进。
10月25日查房:守前方,近几日病情尚稳定,未发急性左心衰,自昨日起出现下利清谷,日行 4~5次,面色灰暗,四肢又凉,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细结代。
白参15g,制附片(先煎)40g,干姜10g,炙甘草30g,桂枝10g,山茱萸30g,赤石脂10g,石榴皮15g。
辨治思路详解:下利清谷,为肾阳亏虚,故合桃花汤加石榴皮,温阳,收敛固涩。
仍以人参四逆汤温阳益气,佐用山茱萸固元气,以桂枝通心阳。
10月27日泻止,病情稳定。
10月29日因医保费用关系出院,带中药15剂出院。
白参15g,制附片(先煎)40g,干姜10g,炙甘草30g,桂枝10g,山茱萸30g。辨治思路详解:大便未再溏泻,不需再用收敛,前方去石榴皮、赤石脂。
后记:此患者出院后一直在门诊接受中药治疗,以四逆汤为底方加减,附片逐渐加量至60g,每日1剂,病情大为改观。每次就诊都自骑摩托来院,近1年病情未反复。后因外感,病情再度加重,入住某西医院,治疗2个月无效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