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对端午没有什么认识,只知道到穿背心的季节了,姥姥就会给我和弟弟一人在背心肩带上缝上一个小娃娃,我的是男孩,弟弟的是女孩。奇怪的是,孩童的好奇心应该是挺严重的,但是我和弟弟却从来没有问过这样做的原因,并且我俩享受其中。等到端午这几天过去了,再扔掉,有时候是舍不得的。这是给我们小孩子的特别“照顾”,另外,姥姥还会缝几个红色的布葫芦,里面装点棉花,做好之后将葫芦穿在桃树枝上,最后挂在大门口。我和弟弟知道这样做是跟给我俩小娃娃是一个道理。
当然还有粽子,姥姥会在端午来临前几天,包粽子,种类很多,光是米就有三种:糯米(我们那个时候叫黏米),高粱米(做出来也是粘粘的),还有一种被姥姥叫做大红米的米,样子跟小米很像。家乡的粽子是甜口的,所以姥姥会攥出一盆红豆馅儿,就是粽子里面的馅儿,除此之外,还有大枣、大红豆、花生和栗子,这些东西和红豆馅儿包在粽子里只能说明两件事:一个是姥姥包的粽子很大,二是很难包。所以记忆中都是姥姥自己包粽子,可能是因为家里会包粽子的人只有姥姥吧。
在我上高中之前的所有寒暑假应该都是跟两个弟弟在姥姥家度过的,三个人整天黏在一起,夏天捕蜻蜓、逮蚂蚱,冬天打雪仗,但是随着长大,大家不那么爱去姥姥家了,可能是学业压力大,也可能是过了爱玩的年纪,总之在姥姥看来我们就是不爱去了。但是每年端午的粽子是不会少的,姥姥包了一大锅粽子,然后用屉和石块儿压上,应该是有一百左右个粽子吧,等粽子熟就得几个小时,一般当天是吃不上的,从早忙到晚,第二天才能吃上粽子,然后再等大人们去姥姥家,她就拿个袋子每家都均分几十个。虽然端午没有在姥姥家过,但是每年都会吃上姥姥做的粽子。
现在端午节成了法定假期,为了不让耄耋之年的姥姥和姥爷感到孤单,我们几家人都会回到姥姥家去过节。今年放假,我在端午的前一天来了姥姥家,又见识到了姥姥包粽子的全过程,并且自己还尝试包了一个,结果可想而知,我失败了,还是姥姥给重新包上的。看到年迈的姥姥包粽子的画面,我顿时有些忍不住。岁月的痕迹印在了姥姥苍老的脸上、手上、坨坨的背上、拄着棍子的腿上了,多么想时光慢些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