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号入职,至今天已经是第四天,虽还未到工作日最后一天,但是实在有太多东西想记录,现在这记性,下一秒也许就不记得前一秒在想什么了,索性今天一股脑全都记了吧。
首先表达一下自己对于这份实习工作的喜爱,工作内容很有逼格,我给自己起了英文名叫Hanson,同时要给trantect的敏捷开发方式点赞。上班第一天接触到了看起来很牛逼的工具,学习了用sketch,gitlab,trello,slack等工具,之前有人说过,可怕的不是存在知识盲点,而是存在盲维,盲点可以补,而盲维却难以发现。不来川陀,也许我永远也不知道git版本控制系统的存在,对于程序开发而言,简直是神器,而那些看起来非常复杂的代码,只要稍加记忆,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晦涩难懂。而sketch插件的应用,使得我在回头看以前的自己,简直是个傻子,手动切图原来只需一键搞定。还有,旁边的小姐姐Ellen插画画的真的很棒,星星眼🤩。后面多跟着大神学习。当然,这些都是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的变化,目前来看,我是很适应的。
于我而言,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意识的觉醒吧。感觉读了几年书都不及这几天的思想转变,首先是产品意识的培养,之前过于想当然,总以为一个产品是一蹴而就的,哪怕知道产品开发的流程,但也只是认知上而已,真正参与其中,才知道一个产品的诞生到更新迭代需要付出如此多的精力。就拿现在的产品homepage而言,每一模块的信息展示与优先级排布就是经过各个项目组商讨决定的,用户反馈比较强烈而技术上又可以快速实现的便可以以hotfix的形式推出,而涉及到长期的用户体验的优化便以story的形式来开展,而开展的顺序又需要根据运营销售,功能需求以及产品的未来计划做调整,这时候就需要全方位的调度与沟通。作为设计师来说,其产出是直接与用户发生关系的,所以至关重要,页面上的一段功能注释,按钮的交互动作等细节都会对用户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每一处设计都应该有其背后的业务逻辑做支撑,就我目前负责的sc调整来说,status bar加入合作伙伴信息,是出于运营的目的,让从合作方官网的用户在进入到我们的产品官网时能发现自己来时的路,同时,这样也方便后续做用户的归类。而用户反馈模块的调整,是考虑到它不够直观,需要不必要的操作来查看信息,这显然不是很好的用户体验,所以如何对信息进行直观展示十分重要。
对于产品更深刻的认识,还需要接下来一周的磨练。通过接下来一周的磨合,我希望做到以下几点:
1 对云子可信产品的业务逻辑有全面的掌握,包括官网,dashboard,以及小程序。
2 通过小的task的练习,提升自己的UI设计能力
3 希望能与接触到蒋慧和颖杰的工作内容,提升对交互的认识。
4 多旁听例会,学会厚脸皮。
最后,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遇到了有趣的人,爱画插画的Ellen,业余时间也充电的Emily,越努力越幸运,每天学一点,希望自己早日出坑,早日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