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团市委要求,到村里看望两个留守儿童。中午,我去镇上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两份磁铁地图拼图,还有两盒笔。下午,联系了村书记,带我去到两个孩子家。
一个孩子今年已上高一,家住村部附近的一座有五六十年历史的小矮房,因为家庭和成绩原因,直接在东台卫校读了五年制大专,想早点出来工作挣钱。其父母在未结婚的情况下生下了她,妈妈生完孩子就走了,爸爸又找了人结婚,常年在外,从不顾家,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她父亲每次回来都打孩子,村干部说每次都打,我们都想不通如此不负责的父亲有何理由打孩子。这个小孩上学期间,还要照顾七十几岁多病的奶奶,和毫无收入来源的奶奶相依为命十几年,想必也练就了强大的内心。暑期都去打工挣钱,没申请过什么助学资金,估计是因为爱面子,学生时代不好意思说自己家庭贫困,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在这物质纷繁,人民富裕的新时代,比起其他同学的家境,这个孩子肯定也想自强一点。
另一个孩子也住在村部附近两百米的地方,上小学五年级,其父母因赌博欠债,常年不敢回家,家里资产全部输光,仅剩一间老房子,前身是村供销社,现在还由孩子奶奶开着小卖部,店里货物估计总价不超过一千元,几乎没人买东西,倒成了村里老人休闲聊天的集中地。孩子倒还活泼,每天上学放学由奶奶骑三轮车接送。不敢想这些家长又如何能将老人小孩抛弃在家,自己出去逍遥自在。这对父母没有分离,一起负债出逃,真是趣味相投,常年不联系家人,还会回来吗?不得而知。
小康对她们这些家庭来说,似乎很难,但愿等这些孩子长大成人,能够凭自己的一份力,过上好生活,做个尽责的人。这个社会,或许贫富差距永远存在,幸福和不幸也是相伴而行,在一个小村里,两百米范围内我所知道的,就有这么两户人家,还是在经济如此发达的全国百强县。在当今社会,对于这些家庭物质其实不是最需要的,从他们的基本生活中,是看不出来不幸的,关键是精神的缺失,没有了亲情,就没有了最大的精神支撑。不走进农村,永远不知道有些家庭离小康生活还有多远,同样,不深入城市,也永远不了解有多少家庭生活得不幸福。多元、复杂,人生百态,尽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