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星座,也不会占卜,但却很想猜测一下你上个周末的生活——在无聊的时候你点开了朋友圈,想看看大家都在干些什么,然后顺便评选一下朋友圈最佳摄影奖;午后阳光正好,就拿起手机用APP预订了一家餐厅或是一场电影,然后叫上三五好友玩儿得不亦乐乎;睡前看了看自己的订阅号,学学新知识,读读段子手们针对热议事件又推出了什么新作,然后哈哈一笑;要不然就是纯消遣地看了看客户端推送的娱乐新闻里谁和谁又分手了,谁和谁又公布恋情了……
以上,如果真的猜对了一些,那么下文的探讨,就是有意义的了。
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无疑给书店和图书馆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而在上述如此兴盛的数字化浪潮中,在网络购书以及在线阅读的“互联网+”时代下,作为城市的文化殿堂,图书馆和书店又该如何适应都市人急剧变化的阅读方式与生活方式呢?我不是出身寒门,却也谈不上书香世家,仅想作为一个爱书也买书的人,也作为一个喜欢在城市里闹中取静的读者,给曾经以图书馆和书店为代表的“旧天堂”出些“互联网+”的主意。
传统思维的“断舍离”
说起 “互联网+”,我很想将他与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进行区分,究其本质,“+互联网”是把互联网当成工具,而“互联网+”则是把互联网当成文化。互联网是“连接”与“服务”,它突破性地打通了各领域间的渠道,也把很多产品变成了体验,所以“互联网+”对我们来说,就创造了各维度间更多的桥梁和发展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书店和图书馆运用了“互联网+”的思路,便可以从产品生产渐渐向图书服务的领域发展。也就是说,“互联网+”的重点并不在于O2O服务商,而是在于线下商家是否能很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给用户创造一个良好的用户体验。所以,我们首先要摒弃书店是传统图书零售终端的观念,把它作为知识殿堂的象征、作为城市的思想交流场所,或是当成与大众进行互动的平台,赋予书店和图书馆更多元、更有活力的能量。
增强用户与微信平台粘性
实体书店和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开通微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零售、服务、互动的变革。这个平台中的其中一个端口面对客户,大家可以在线上轻松完成商品选择和在线支付,然后到门店享受服务。客户可以在网站上看到相关商品的促销信息、商品介绍、用户评价等,以辅助自己做决策,还可以查看自己的订单、积分、在线支付。另一个端口面对的是线下门店,随时掌握客户从网上购买到入点消费直至今后的反复到门店消费的全过程,同时建立会员数据库。这个系统与线上的购买信息可进行实时交互,能够即时掌握和分析客户的消费动向,并通过顾客排行榜和电邮模块自动实现顾客的一对一跟踪促销。
具体来说,书店可以利用图书本身的ISBN条码,在书店进货时分类记录,导入系统后台,当读者看中某一本书时,只需关注微信服务号,然后扫描ISBN码就ok了。在读者发起购书需求后,系统识别码信息开始备货,然后进入后续的物流程序,这样一来,既节省了读者选书、挑书、拿书的时间,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买了书如果不方便自行取货,可以在服务号上留下地址,直接发送至目的地。只要按照服务内容进行微信付账就可以了。不仅方便购买,连售后也可以是一条龙服务。
巧妙利用大数据
在上述建立微信服务号的前提下,读者的一些列消费行为便可以随时反馈至书店的后台,比如读者多久去买一次书、喜欢什么类型、购物时长的监测等,如此一来,书店也就有的放矢,实现商业盈利——根据用户搜索的词条和类别发送推广和广告,一旦引入的外界的商业资本注入,潜能不可小觑。另外,书店可以根据用户每次提供的精准的“小数据”,汇总整理成读者“大数据”,比如什么书被扫的次数最多、什么群体爱看什么书、什么类型的书正在火起来,有了这些信息,书店是否可以搞个排行榜,从而用读者提供的大数据反过来引导读者的消费、甚至为出版社提供相对权威的信息呢?
加强O2O用户体验
人们去实体书店或图书馆,无非是觉得这里比京东、当当或亚马逊等网上购物网站更方便试读。想想瑞典知名家具用品店宜家,展示区和样板间里有多火爆,再也没有什么宣传或广告比这样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得更真切了。那么顺着这个思路,书店可以搞一切线上干不了的有乐趣活动——把场地改成陈列试读,省下大量样书占据的空间,然后搞咖啡厅,即使读者没想买书,只是想见个朋友、谈些事情,约地点时书店就可以成为备选,不是就给了大家一个去实体书店而不是上京东、亚马逊的理由吗?或者干脆更进一步把这里搞成文化活动交流区,让小孩子来玩涂色书,让老大爷来比拼字画,让中学生来COS PLAY……否则,如果只是零售终端,读者又为什么不去选择网上购物呢?所以,这实实在在的空间才是最大的财富,书店和图书馆要提升环境品质、优化购物体验、丰富服务类型,从而把人流吸引过来,再把流量导到线上,打造属于自己的平台从而带来全新的用户服务于体验。
可见,一旦把思维从做买卖转到做体验,传统实体书店和图书馆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文学家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如今已不是物资匮乏、甚至读书还要“走后门”的年代,我们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打开思路,用全新的方式给曾经旧天堂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