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张五常这位大师,是在王明夫先生编的《三度修炼》里,看到张五常先生写的《读书的方法》以及《思考的方法》,读后深受启发,因此印象深刻。进而对张五常先生非常感兴趣,又Google了张五常先生的生平事迹。
在图书馆借教育类书籍,无意间看到了张五常先生写的《吾意独怜才》,喜出望外,心满意足地借出拜读。
《吾意独怜才》的书名很特别,是语出杜甫的诗《不见》。
不见李生旧,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书名很吸引我,当我看到书名,猜想张五常先生肯定是位爱才之人。
《吾意独怜才》的封面是红色的底色,有一张略显模糊的风景图,一位女士和一位三四岁的小男孩走在山中的台阶上。翻开扉页,是“吾意独怜才”这几个字的书法,再翻一页是杜甫《不见》这首诗。
《吾意独怜才》书中收集的不是作者求学经历时的文章,而是杀出重围之后老人家的回顾。读着此书,觉得张五常先生是一位非常真性情的作者,他的文字饱含着他的真情,或忿忿,或牢骚,或真情回忆,让你感受到作者的气质和性情。作者在书中阐述的读书方法,思考方式以及自己的经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反思。
第一,作者非常注重实践。
作者在文中以书法为例,讲到,如果一位书法理论家理论非常好,著书也很多,但在书法上几乎没有成就,根本不屑花时间去阅读书法理论家的著书。相反,如果书法家本身书法作品一流,他留的经验之谈,作者会去细细揣摩,最开始阅读,即使自己认为书法家说的是错的,也会让自己觉得他是对的。细细揣摩之后,发现作者果然是对的。
第二,做学问是为了兴趣,而不是为了找工作,钱财,光宗耀祖等。
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做学问是因为兴趣,找到了学问的乐趣所在而继续研究,不是为了能找一份好工作,或者能够光宗耀祖等外在的因素。我们往往会混淆目的和产出。学问的初衷是源于兴趣,而找一份好工作,金钱,光宗耀祖等其实都是产出,是你学问做好了之后的副产品。不应该把这些副产品作为你的目标去追求,这样的话就本末倒置了。但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的学生往往会本末倒置,以至于对做学问得不到纯粹的乐趣,也没有兴趣深入做学问,究其原因是,目的不纯。
第三,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张五常在书中讲述了自己曾两次被赶出校门,中小学时成绩是倒数的。他二十四岁才上大一,比别人晚了5年。但又有什么关系,他对学问有了兴趣之后,就奋勇追上,他的成就超过了很多人。也许,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压抑学生追求学问的乐趣,以至于从学校毕业之后,很多人都不愿意再学习,觉得学校毕业了,学习这件事就可以束之高阁了。殊不知,如今发展变化如此之快的世界,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心态,是很容易被社会淘汰的。
第四,学习能力是可以迁移的。
张五常主修经济学,在世界经济领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他不仅对经济学有所研究,对摄影,历史,书法……等都有自己的研究。他戏称自己在大学里可以身兼好几门课。当你在一个领域达到顶尖的水平,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是可以迁移的,也比常人更容易在其他领域达到顶尖的水平。
《学习之道》乔希·维茨金也是这样的人物。他从9岁起便8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的天才神童;他纵横西方棋坛10年后,改行研习太极拳,并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的“太极拳王”。如果说象棋的冠军是有天赋的原因,那推手的世界冠军绝对是学习力的最佳体现。学习力是可以迁移的,乔希·维茨金可以把象棋的学习力和太极拳的学习力互相迁移,融会贯通。正如维茨金所言,“我意识到自己最擅长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极,我最擅长的是学习的艺术。”
常常在简书上看到介绍读书的方法,也有一些作者介绍如何在一年内读100本书。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学习下张五常先生的读书方法。
第一,以理解代替记忆。
张五常先生曾写了一篇《读书方法》,文章不长,却像醍醐灌顶,让我意识到需要改正自己的读书方法。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常常会想要记住书中的内容。所以,很多人常常会讲,读了一本书,什么也没记住,仿佛白读了一样。
张五常先生的读书方法之一是,以理解代替记忆。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强记理论不仅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意,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越深越准确,记忆就越清楚,而应用起来就越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连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他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
第三个坏习惯,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就是在选课的时候,只想选较容易的或讲课动听的老师。其实定了某一系之后,选课应以老师学问的渊博为准则,其它一切都不重要。跟一个高手学习,得其十之一、二,远胜跟一个平庸的学得十之八、九。
第二,思想集中才有兴趣
无论做什么事情,三心二意都是感受不到做这件事的乐趣的。思想集中,才可能产生心流,对于阅读也是如此。因此,对于一些整天离不开手机的人来说,阅读的时候,最好将手机静音,或者干脆把手机放在一个遥远的地方。要克制自己时不时掏出手机,看看有没有新消息的习惯。阅读的时候,最好不要有其他事情的干扰,完全沉浸到阅读的氛围当中。
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思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
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全神贯注。认为不够时间读书的学生都是因为不够集中力。就算是读大学,每天课后能思想集中两三小时也已足够。要培养集中力也很简单。
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
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
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将一只手表放在书桌上。先看手表,然后开始读书或做功课。若你发觉能常常在三十分钟内完全不记得手表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于每次读书时都完全忘记外物一小时以上,你就不用担心你的集中力。
第三,发问比答案更重要。
问比答更重要,也是张五常先生读书方法之一。
我想很多人觉得读完一本书没有收获,也许是他在读书的过程中,没有去发问。当你带着问题去读书,读书的效率也会更高。我有时写读书笔记,也会是自问自答的形式,比如:《向村上春树学习写作—写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资质?》,《《资本经营论》读书笔记》,这样既可以让自己阅读的时候去思考,也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
很多学生怕发问,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
第一,问题可分三类——A,「是什么」(What?);B,「怎样办」(How?);C,「为什么」(Why?)。学生要先断定问题是哪一类。A类问的是事实;B类问的是方法;C类问的是理论。问题一经断定是哪一类,学生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哪方面的,因而可免却混淆。若要问的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知」所在。
第二,要尽量去将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你要问的一点越尖越好。
第三,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若然,就不应花老师的时间。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骤发问,答案是自己可以轻易地找到的。若仍须问老师的话,你发问前的准备工作会使他觉得你是孺子可教。
第四,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很多人阅读的习惯是,拿到一本书,从头到尾读一遍,对于教科书,一边读一边做记号。但通常,书只会读一遍,读完之后,也就扔在一边了。张五常先生的书分三读,对我的帮助也很大,以后阅读的时候,要使用这种方法。
对于阅读来说,选书很重要。很多人,选书总是很随意。而对于张五常先生这样的人,选读物的时间往往比读书的时间多。
学生坐下来对着书本,拿起尺,用颜色笔加底线及其它强调记号。读了一遍,行行都有记号,这是毁书,不是读书。书要分三读。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什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
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它底线或记号却不用。
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在大学里,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比读书的时间多。
读了张五常先生的文章,我觉得我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读书方式。
我读书常常求记忆书中的内容,所以总是会做笔记,做摘抄,在书上圈圈点点等。其实,做笔记,做摘抄非常影响我的读书速度,关键是,我写完摘抄,做完笔记之后,再也没有去重读过。我这样只求记忆的读书理念需要转变。
从学生时代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学生时代,上课的时候只专注于记笔记。张五常先生说,这是学生的坏习惯之一。记笔记会分心,不能专注于老师的听讲,记笔记只需要记下不懂的问题即可。听老师上课要听老师的思考方式。其实,我真的不必记笔记,有一些印象深刻的,我也会记在脑子里。
张五常先生讲到,以理解代替记忆。当你理解的东西,其实是很容易记忆的,而且不容易忘记。
改进学习方法
1.阅读时不做摘抄。
2.用自己的话总结书中的大意,或者写读后感。
3.用自己的话写下有不明白的地方,再去翻阅书本求证。
4.不要死记硬背书中的句子。其实,你没有必要把句子背下来,你只要知道大意即可,不需要一模一样的。
5.要学会先快速阅读,读完之后,再跳读,重点细读。一本书不是说读了一遍就不再读了。
因为太专注于记笔记,所以,听别人讲课时,我就无法关注与讲者的思考方式,逻辑,讲课的风采。以后,还是不要太专注于记笔记了。
张五常先生的《吾意独怜才》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张五常先生对教育的看法,也谈到了中英文的学习方法,满满的干货,下一篇,我将分享张五常先生谈教育,敬请关注。
既然来了,留下个喜欢再走吧,鼓励我继续创作~~~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那就关注我的简书账号吧,我们一起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