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的三种内涵:1、个人独特性的意识感;2、经验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3、集体理想一致。
自我有两个英文词语:self和ego.为了有所区别,埃里克森(也许是译者)把self理解为(译作)“自身”,相关的词语是自我概念,自我系统,自我经验等。而ego则有“自我表象”的含义,指“对待自身self”的态度。
自我表象的发生连续性起因于自我的作用,即自居作用选择性的加强和自我意象在同一性方面的逐渐整合。鉴于此,同一性才被埃里克森称呼为“自我同一性”。
弗洛伊德把环境影响的内化归因于“超我和自我理想”的功能。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超我并不真正建立在双亲的模型之上,而是建立在双亲的超我模型之上。它接收了同样内容,成为传统和一切以此方式代代相传的长远价值的运载工具。……人类从不完全生活于现在。超我的意识形态使过去永存,种族的和人们的传统,对于现在的影响和新的发展只能做出缓慢的适应,而且只要他们是通过超我进行的,就会在人的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埃里克森认为:“弗洛伊德是想通过超我的意识形态,对某些前理性的东西根据超我与古代的亲缘关系限定其内容,同时把一种魔术般的内心强迫性归属于它们。”弗洛伊德认为:“自我理想对于集体心理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除开他的个人方面以外,这种理想有其社会方面。它也是一个家庭、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民族的共同理想。”下面是埃里克森的分析:
“超我和自我理想这两个名词此处似乎与种族的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的不同关系而有所区别。超我被认为是人类的先天倾向对原始的、绝对道德发展的一种更为古代的、更为完全内在化的、更为潜意识的代表,因此,与早期心力内投有关的超我保持了一种‘盲目’道德的严峻的复仇和惩罚性的内部力量。而自我理想似乎更为灵活,更有意识的受到童年这一特殊历史阶段所吸收的思想的束缚,它与现实检验的自我功能更为相近:理想始能改变的。
“比较而言,曾被我称为自我同一性的东西甚至更接近于变化着的社会现实,因为它可以按照青少年的意识形态趋势来试验、挑战和整合那些来自童年的心理社会危机的自我意象。如果说自我理想的意象为自身(self)描述了一套为之奋斗却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理想目标,自我同一性的特征则可说成在社会现实范围内确实达到了的但却永远需要修正的一种自身的现实感。
“然而,根据哈特曼自我表象的意思来使用自身这一词时,人们对这一专有名词作出了慎重的考虑。自我(ego)如果作为一种中心的、部分潜意识的组织力量来理解的话,则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肯定要对付一个变化着的自身,后者要求与被放弃的和预期的各种自身进行整合。这种说法也适用于身体自我(body ego),这种身体自我可说成是一个人的身体经验所提供给自身的那一部分,因此,称之为‘身体经验’更贴切些。它与代表观念、意象以及可以与理想自身(ideal
self)作比较的完形的自我理想有关。最后,它还适用于我所称之为自我同一性的那部分,即包含了角色意象那一部分。后来被称为自身同一性(self-identity)的东西是由一些经验产生的,在这些经验中,暂时混乱了各个自身,在一个也为社会所承认的角色整体中比成功的重新整合了。因此,同一性的形成可以说既有自身的方面,也有自我的方面。
“因此,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自我疆界之一的,即在连续的童年危机期间被传导给儿童的社会现实那个‘环境’的综合功能的结果。在这方面,同一性被视为青春期自我的最重要的成就,因为它同时有助于包括青春后期的本我,随之而新产生的超我以及抚慰常常是相当高尚的自我理想——全都根据一种由意识形态的世界表象所构成的可预见的未来。当一个人根据自我的中心的心理社会功能讨论自我的综合能力时,他就可以谈到自我同一性,当讨论个体的自身的和角色的意象的整合时,就可以讨论自身同一性。”
自我其实是自我表象,是对自身各角色的整合,这一过程,就是自我的同一性,即保证意识与角色的统一性。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笔记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