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生共创,幼儿园专场,报名两个人,一个人也没来,剩下孤独的引导者。此刻,寂静的场域,空灵的音乐,无喜无悲。一切都是如实的呈现。场域传递的信息,这个时刻,话题没有受众。
想起之前共创引导志愿者群里传递的信息,家长们疑惑:什么是共生?在问题提出的那一刻,我不知道如何来解答,从概念上,字面上的理解很简单。但我猜测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共生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参与共生?趁这寂静,尝试来做个思考和解读。
共生是一粒种子
昨天群里反馈报名信息的时候,徽徽妈妈问:是不是取消。我说,不取消,有几位做几位,我们的作用就是播种,多一个人多一颗种子萌芽的机会。如自然万物生长,都是从一粒种子开始,人类的出生不例外,一枚受精卵也是一个种子。从一个种子的萌芽生长到一片绿地到自然生态,共生的起始就在于这一颗颗种子,但种子如何吸收外界能量,茁壮成长,在万物自然中寻到自己恰当的定位,一方面取决于种子自身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不同的物种和合创造的能量环境,而能量环境的源头还在于每一粒种子。于人类,本是自然万物的一种,一个受精卵在母体十月怀胎,孕育生长,从一个懵懂的个体不断吸收外在的能量养分,通过父母家庭与外在社会链接,在不同的链接中成长,从成长到成熟的过程,既从环境吸取养分,也向环境输出能量。这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我想就是作为社会人从种子到共生的创造。
共生是一个信念
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种子难以生长。但我们会发现即便是最贫瘠的沙漠,也会有仙人掌的存活。每一粒种子都会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定位,然后顽强的扎根,生长。于人类,从摆脱原始和野蛮开始聚居生活,便开始了社群共生的创造。从农业社会以氏族为基础,到工业社会的专业分工,社群个体走向分离,分化和割裂,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宅族,在时空无限缩短的同时加剧的是个体心灵的分离,冷漠与鸿沟不断扩展。这让我想到前几天克里斯托弗在社区做的电子媒体的讲座,技术的发展,电子媒介没有错,它本身是无所谓好无所谓坏的,问题在于你怎么用它。同样,在技术发展,社群分裂,冷漠和鸿沟扩大的社会现状中,你可以决定你的选择,这个选择便源于你的信念。100多年前,晏阳初留学归国,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保定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践,提倡“识字、生计、文艺、卫生、公民”诸教育以治旧中国的“贫、愚、弱、私”四大痼疾。这便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基于"社会因我更美好"的信念开展的伟大教育实践。我们来到这个社区,不仅是因于孩子的教育选择,更是一种自我救赎,探寻在陪伴孩子成长中的成人自我成长和教育。从这个角度,共生就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源于我们希望孩子因我们而更幸福,因社区而更美好的一种信念。
共生是一个行动
种子的萌芽和生长需要从大自然中吸取养分,风霜雨雪都是大自然养分给予的一种表现。种子会选择自我生长的环境,自然的环境的综合作用会抑制或鼓励相应的作物生长,但是一切都是变化的,这个变化在自然的延续中不断跌宕起伏,生生死死,万物轮回。在社群的共生中,同样是一个相互适应和相互选择的过程,无所谓好,无所谓坏,选择在自然发生。或者你选择主动适应,促进环境变化融入自我或家庭的一个痕迹;或者你选择旁观,在环境变化中被动融入;或者你也可以对抗,在能量的消耗与增长中平衡或退出。无论什么,都只是一种选择,而促进社群健康、社区和谐的一定是那些更主动和积极的元素,可能是爱与慈悲,也可能是怨与消耗,一切源于每个个体的自我行动。
放大到上亿年的地球变迁自然选择中,每个种子的个体都有它宿命的轨迹。但是在每个当下,每个个体都有决定自我选择的权力和能力,一切只在于转念之间。念念相续成就一生,念念相连成就环境。一个人的共生,就做一个寂静的种子,静静的在这里,等待花开,等待万物和合生长!这个静静的场域,并不孤单,还有两只猫的陪伴!
愿这环境因我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