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给我说:“我家孩子已经二年级了,还搞不清上学是怎么回事,上课总是捣乱,三番五次惹毛老师,自己还嬉皮笑脸的就像没事儿人,这学期已经被叫了五次家长了,没有别的办法了,老师,我正在给孩子找别的学校。”表情非常痛苦。
我问:“你和孩子关系怎么样呢”
“老师,看你问的,我可是亲妈啊,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呢”
血亲的关系我并不怀疑,只是这亲娘儿俩的相处方式我依旧非常好奇。
这位妈妈快人快语,她叹了口气,接着说道:“别看我说打断骨头,其实哪有时间打骨头?连别扭都没工夫闹。我家住在县城,这些年在市里经营着一家饭店,平时特别忙,早晨出门时孩子还没有起床,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睡下,小孩的生活和学习都交给了补习班。一般都是每次老师叫完家长后,我感觉情况不妙,才忍着打人骂人的冲动,跟他讲讲道理,再买的吃的喝的玩的哄哄,别的也没有什么了。”
“那他在家会制造麻烦吗?”
“麻烦倒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男孩嘛,总是不省心的,磕了碰了什么的常有,但有一点,就是他谎话特别多,常常一见面就是这儿疼了哪儿痒了,可领着走不到医院病都全好了,把我气的!”
“多陪陪孩子吧”,我说,“不能说因为孩子是你生的,你就能随意对待,不光‘打断骨头’不对,不予理睬也不行。”
在比较年幼的孩子心里父母是第一重要人。歌里这样唱着:
“我的老爸是个神话,搞定老妈绝代风华”
我逗着邻家的小妹:
“世界上谁最好看啊?”
“当然是我妈妈啦”
动画片里是这样的台词:
“我爸爸超级厉害,他有一辆特别棒的售货车,里面什么东西都有呢”
……
作为孩子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我们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概念而存在,孩子需要这个最酷最美也最厉害的人来关心他,爱护他。
捣乱还嬉皮笑脸说明了故意为之,无视课堂纪律,制造点响动出来惹毛老师,也仅仅是他寻求妈妈关注的手法之一,老师不是常会叫家长吗?只有在学校捣乱他才能见到他妈妈啊。
平时,他在学校发生的趣事没人分享,他和同学吵嘴了翻脸了没人可以诉说,他不缺吃不缺穿,但他好孤单。
找妈妈是小孩的本能。
我有时会一边写作一边照看孩子。两岁的小孩喜欢攀爬,磕磕绊绊地,时不时传来一阵啼哭。这种情况下,我通常会瞥一眼现场,判断一下事故的轻重缓急。若是不太紧要,我会轻呼他的名字转移他的注意力,然后问:“小贝摔跤了是不是?”
他边哭边回答:“嗯。”
“摔疼了对不对?”
他边啜泣边回答:“嗯”
“哇,小贝已经站起来了,好厉害!”
等我说完这句话,通常他已经能止住哭泣,开始自己爬起来。
我忙着手头的一切,全程不需要起身。
类似的案例,我见过更为有趣的一个,那是我的同学。
他小时候一摔跤就趴在原地边哭边等妈妈,无论在马路边还是在牲口圈,有时候妈妈在厨房忙活并不知情,于是他就一骨碌爬起来跑回家,拉着妈妈的衣襟回到现场,再重新趴好,开始哭。直到妈妈开口问:“摔疼了没有?”
长大后,聊起来他的一根筋往事,他沉默了半天,说:“你知道的,我从小结巴,那时可能一直担心会被我妈厌弃吧”
于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遍遍试探、确认,直到长大。
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你找的名校,你搀扶的动作,而是你能充分看见他,理解他的心情,知道他遭遇了什么事,这就是关注。而关注是成本最低廉,也最有效的亲子关系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