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在想,结婚的意义是什么?
01
结婚以前,我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运动,一个人看书,一个人看电影。
结婚以后,我依旧一个人上班,肉身是一群人在吃饭但精神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运动,一个人看书,一个人看电影。甚至还要庆幸:幸好意外未来临。
不然就要变成,一个人上班养两个人,一个人必须做饭两个人吃,不能一个人运动因为另一个小生命在嗷嗷待哺,一个人看书看电影也是不可能了——没有那个时间了。
两个人交集越来越少,都在家里但都各自忙活。
可能你要问:他呢?
我也不知道。
02
即使到现在,以及未知的将来,我都坚信两个人结婚唯一的原因是感情深厚。
但,慢慢地两个人交集越来越小,甚至时间久了我甚至都怀疑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仅仅一个符号——证明了我“该到”稳定成熟的年龄阶段了,不能在去没心没肺地流浪的年龄?那么证明的意义是什么?
网上曾经流行过一个说法,大概意思是:爱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准备好随时抽身离开,你在我很高兴;你不在我一个人也过得很好。
真tm放屁。
这个人在不在都一个样,这叫丧偶式婚姻。
通讯工具都这么发达了,要让一个人感觉“在身边”也并不是难事。
关键看“想不想”。“忙”都是瞎扯淡。
对方的地位可以让位于工作,可以让位与社交,可以让位于刷手机。
但就是没空回一句话,甚至一个表情。
说白了就是地位并没有那么重要了,而已。
如果非要说,不重要不代表不爱——我无fuck可说。
03
1960年以来,无论国内外,都是离婚率越来越高,结婚率持续下降。
为此,李银河教授提出“婚姻制度终将走向消亡”的观点。提出观点主要基于:
1、婚姻制度与人性本质相冲突(即爱情的时效性、新鲜感与婚姻的永久性,目的性在根本上是相违背的)
2、寿命的延长磨损了婚姻的可持续性 (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很短,只够爱一人)
3、女性意识崛起,依附关系减弱
4、离婚成本越来越高
下决心结婚很难,主观上,与人性本质相抗衡,需要靠强烈的意志力;客观上,外界条件变化,维持婚姻变得越来越困难。
摆在眼前无法避免的困难,李教授提出的观点,都告诉我们:结婚宜慎重。
04
如果没有“结婚证”,这种状态的我很可能已经浪迹天涯了。
用不着跟他的家人“请假”——也不是属于这里的一份子,离去也是必然。
用不着丢下自己的父母,来到千里以外另一个城市,没有朋友,没有基础,仅仅是因为这个人——在这个城市我始终有莫名的游离感,仅仅是在这里生活,工作,然后想不出任何一个场景,一刹那的念头体现出我的归属感。
我对家乡依然有归属感,因为那是我人生前十八年成长,至今我的父母依然生活所在的城市,也有我过去曾经很想道别但怎么都抹不掉的成长轨迹。我怀念这一切。
我对大学的城市依然有归属感,尽管大城市的拥挤容不下肉身,我依然怀念——因为那里见证了我最美好的六、七年。
而现在居住的这座城市,有美好的环境,有优良的空气,有越来越便捷的交通,一切都很好很好,可是与我,除了肉体上的便利,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要离开这座城市且永远不回来,我甚至可以随手打包好行囊,到这种程度,应该算是抽离感了吧。
所以,“结婚证”的意义,大概是囚笼与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