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在加班期间为了打发时间在电脑上阅读完成的。现在的我也是坐在办公室里,堆坐在项目现场杂乱的桌旁,硬撑着干涩的双眼,写下这篇读后感。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面对衰老、死亡以及临终陪护的书,虽然出自一位专业医生之手,但并不是从学术和专业角度的探讨,而是充满了对人生、对走向衰亡的充满哲学意味和人文关怀的思考。因为以真实事件为例,如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因此可读性和代入性很强,并无枯燥和乏味之感。
生命是一项不可逆的运动,随着时间不可控制地向前推进,我们都在一步一步的接近衰老,以及死亡。无论你处在什么年龄段,你都觉得它很遥远,但人生苦短,转眼便会临到眼前。
看这本书的时候,不禁会想起隔代的亲人。印象中姥姥在世的时候曾说过,最羡慕那种睡一觉过去便不再醒来的离去,没有一丝痛苦的安详,这种人一定是前世修来的福。姥姥走的时候也算是如愿了,是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一瞬间生命停息,没有给自己也没有给家人一丝痛苦、一点负担。姥姥一生干练、有威严、爱学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姥姥因为年轻时没读过书不识字,老了之后反而开始学习识字,记得读书的时候每次去二姨家,姥姥都会拿着看过的报纸,把不会的字挑出来一个字一个字的问,并在旁边标出同音字作记忆,到后期基本一整版的报纸都能读下来。估计像姥姥这种性格,也应该向书中描述的老人,愿意独立而不愿意寄居。但姥爷当年走的早,在我有清晰的记忆开始,姥姥就一直是跟儿女住在一起,早年是为了照顾弟弟,住在二舅家,后来年老后回归故里,也因为年迈不可能让姥姥独居,因此就住在了二姨家。不知道姥姥老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受,是开心的,还是无奈的。如今再也见不到姥姥,再也不可能和那个疼我的、慈祥的姥姥聊天了。
【本文记于2016年2-3月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