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母亲节前一个星期,网络上出现这样一条微博:“如果能够穿越时空去见到还没有生你的年轻时的妈妈,你会对她说什么?”
下面过万条留言中,一大片是:
“别跟我爸在一起,放手去做你想做的事。”
“别和他结婚,去上大学,你值得更好的生活”
“妈妈去深造吧,别为了结婚和生下我,放弃了灿烂的人生。”
...... ......
“全职妈妈”回归家庭,看似是当代女性的一种自由选择,而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无奈,有时还要承受莫名的偏见与轻视。
1
《我的前半生》里,马伊琍扮演的罗子君,说过一句很能代表“全职妈妈”心声的话:“这个家就是我的工作!”
在国外,“全职妈妈”早就不是一个新鲜词,很多人都以做全职妈妈为傲。但在国内,全职妈妈群体至今仍被很多人误读,甚至被贴上了“好逸恶劳”、“闲人”的标签。其实“全职妈妈”也是一种职业,只是它不领薪资、不求回报。
年轻女性回归家庭主要是照顾小孩,为了孩子的教育。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自然会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即家庭中谁来作为教育的主体?
上一辈有很多为了婚姻、子女舍弃人生可能性的女人,她们被称为“母亲”而不是“全职妈妈”。“全职妈妈”一词的出现使得妈妈这一社会身份和职业身份巧妙地融为一体,可以说是家庭教育对于职业化教育主体需求的“产物”。
家庭教育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是存在的。家庭教育需要在家庭生活当中完成,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场所的分离,使得很多家庭在家庭教育上面临二选一的艰难抉择。无论是博士妈妈辞职带娃还是中国爸爸们脱离家庭的丧偶式育儿从根本上都是两厢矛盾无法兼容的无奈。
2
与家庭教育职业化紧密关联的是家庭的功能化。
传统社会的家庭从功能的角度对于男女双方“职业”给出了明确的界定,即“男主内、女主外”。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通过家庭成员来共同达成,女性对孩子教育方面的影响受自身教育程度的限制而处于从属地位。
而现代化背景下家庭的功能化维度越加凸显,家庭成员要通过“合力”的方式共同应对现代化给家庭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完成家庭的顺利再生产以及家庭流动与发展的目标。对小孩教育的重视成为年轻女性回归家庭的主要动力。
大部分家庭,妈妈们成为教育孩子方面付出最多的一方。网上有全职妈妈吐槽这是一份全天24小时、全年无休的超级工作,集保姆、教师、营养师、医生、厨师、司机、心理医生等角色于一身,有时还要会分身术。
家庭的功能化意味着年轻女性向家庭的回归不可能是生活性和享受性的。回归是为了更好地走出,是另一种形式的付出,其目的是为了以更优化的方式来支持家庭资源配置和整体发展。
比起过去中国社会传统主妇,现代社会的“全职妈妈”们仿佛是另一种存在,她们中的大多数本身拥有着高学历也不乏工作赚钱的能力,而更有挑战性的地方还在于:这份工作对能力的要求没有上限。
3
虽然目前大家对全职妈妈这个词有所改观,但世俗的偏见却一直存在,就如主持人陈铭说的,当今社会就需要有一个声音为全职妈妈发声。
芒果台另一档综艺《少年说》中这样一个小姑娘,在节目中她提到了自己的妈妈,作为一名全职妈妈不但要操持所有家务,重点是还遭到了亲戚朋友的非议,而小女孩算了一笔账让所有人对全职妈妈的看法改观!
在女孩看来,妈妈不出去找工作,不但没有给家里带来任何的损失,反而帮家里赚了钱。女孩讲,妈妈除了要负责家务之外,还要负责辅导自己的功课,而且正因为有妈妈的辅导,女孩的生物成绩还考了全班第一名。
扭转对全职妈妈的偏见,其实是一次家庭教育认知的回归。它需要建立在家庭功能的认知上给予全职妈妈这份工作,尤其是她们承担的家庭教育的职责以支持、理解和包容。
当校园教育不足以包揽当今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所有期盼,尤其是道德层面的诉求时,良好的家庭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甚至促发了人们对“母亲”这一角色的重新审视。
梁文道说:“爱是迎向他者的冒险,是向未知领域的挺进。”
做全职妈妈不是女性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家庭的抉择。每一个面对世俗偏见妈妈的内心都笃定一个事实:生活各有选择,每条路都有风景。而对于那些惯常以“你们小时候没讲究这么多,不也长这么大了”走天下论断的人来说,显然是与时代离得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