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字形字义形声。字从疋(shū),从旦,旦亦声。“疋”意为“绕行”(为了避开障碍物而走“S”形、“8”字形、“回形针”形或“O”形路线)。“旦”指“(每天)早晨”、“(每天)清晨”。“疋”与“旦”联合起来表示“每天早晨,水上居民就驾驶小船绕行在水上聚居区里,向水上菜贩采购蔬菜肉类”。本义:每天清晨驾船买菜的水上人家。
石龙黄洲的东江江面宽阔,江水汩汩流淌,两岸是林立的高楼,高楼前江边的位置是高尚豪华的别墅,江边绿树荫荫错落有致的种植着各类的植物,如美丽的花园,曾被评为联合国宜居城镇。夜晚的石龙黄洲千家万户灯火闪烁,镇政府对面的市民广场上,市民在这里散步、跳舞、游戏,漫步江边的绿道,听江上沙船的气鸣声。黑暗的江面倒映着城市的灯火,这样美丽的东江边上漂泊几艘破旧的小船,这些船除旧破烂,横七竖八的钉着的木条遍布整个船身,如同打着补丁的破旧衣服一般。我曾一直以为这些是被人丢弃的破船,后来从船上微弱的灯光才发现竟然是疍家的渔民,小船不大,最多十几个平米的空间,一船便是一户人家。船后面拴着一条或两条更小的船。渔民会利用方便的小船外出打鱼,也会架船上岸采买物品。
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一日清晨在江边散步,看到江面下一条小小的船儿,船上约五六十岁的阿婆拼着全力用双臂摇着舢板划到江心,撒下小小的渔网,又向前划了几十米才收网,网中却并没有多少收获。环境的污染,江里的鱼儿越来越少,而江上大型的运沙船和货柜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繁忙,疍家渔民的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一些人转行开运沙船、运货船,依旧是一条船一户人家,也有一些人选择了上岸谋生。
(摘抄:古籍对疍家的零散记述不绝如缕,可稽的最早文字见诸唐初著名诗人王勃路过广州时,在为六榕塔撰写的碑记中提及:"方言犹操蛮音,以邑里犹杂蛋夷故也。"句中"蛮、夷"二字表明,在早期定居于广州的中原人的观念里,土著疍家乃是异类。以前的疍家人受不到陆居居民的认同,官府也不把流动渔民入册,是没户籍的,等同野生野长,死后不准在陆地埋葬,只好葬在沙滩形成的沙岗地带,一些沙坟逢大雨后,尸骸抛露,野狗争食,惨无人道。)
疍家的咸水歌儿只有老人才会唱:沙田疍家水流柴,赤脚唔准行上街,苦水咸潮浮烂艇,茫茫大海葬尸骸。疍家渔民从古到今被岸上蔑视,不准穿鞋、不准建屋、不准与岸上人通婚,受尽欺凌。
十余年前,这样的船儿还有几十艘停在石龙的东江江面,现在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破旧。这是我们不了解的一群人,我不知船上的渔民怎样看岸上繁华闪烁的灯火,他们是否能听到广场舞的音乐,他们的小船上只有微弱到透不出光的灯火。
l^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