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感性也是个容易被感动的人。
朋友给我推荐了两部电影,关于爱情和亲情,说很感人。我花了两个小时看完,哭的昏天黑地。一部作品,精彩的不是其华丽的形式,而是其触动人心的内容。只有当其中的情节与欣赏者有所共鸣时,才能打动人心。
《在路上,才感觉我是个父亲》,虽然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爱恨情仇的纠葛,却像那两部电影一样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文中插入的两张图,似一副幻灯片在我脑海中不断重播。
本文讲诉了一位父亲,选取的只是他十八年以来苦苦寻其失踪的儿子的几个遭遇和些许感受。一篇短短的文章如何能将他十八年以来的辛酸苦辣娓娓道来呢?
父亲名为郭刚堂,也就是电影《失孤》中刘德华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的真身,儿子郭振在两岁时走失,从此,他骑着摩托车,开始了寻子之旅。
文中上方配入一张图,文中描写到“就像《失孤》中那样,一辆摩托车,插着印着儿子照片和信息的旗帜,一个破旧的黑色挎包里塞满寻人启事,还有两件换洗衣服,再有就是一挂妻子的印着烙画的葫芦。那是他一路的盘缠”。简单的装备,却能看出寻子父亲的艰辛和深沉。
在寻子的过程中,他乞讨,流浪,遭遇了种种的困难。文中描写到在一次寻子过程中,他和摩托车差点一起跌入山崖,当时他想过放弃,想着跳去悬崖便是解脱,但车上儿子照片的旗帜在风中飘扬。那红扑扑的脸蛋儿,那黝黑明亮的双眼,对着他,他幻听了:“爸爸,我一直在你身边”……那如铜铃般清脆悦耳的童声,把他从绝望的边缘拉回来。几经波折寻子无果,朋友也劝他不如放弃了吧,他说道:“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自己是个父亲。”
我能想象,一个将儿子弄丢的父亲,如何用皮肉的折磨和痛苦去代替内心的愧疚和空洞,这是没有经历过失去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情感。尽管他年轻时曾是村子里最有出息的后辈,有着远大的志向。但儿子走失后,他的体面,连着自尊和志向一起没有了踪影。
文中结尾上方有一张图,是郭刚堂在寻子途中不断翻看儿子照片的景象,他的头发也花白了一半,额间补满皱纹,一双历经沧桑,掌握着寻子方向的皮包骨的手,仿佛在瑟瑟的风中颤栗,身后依旧是那辆束着一个包裹和插着印着儿子照片的旗帜的摩托车。
就是这样一篇寻子的文章,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我的父亲,不是寻子的情节,而是那辆饱经风霜的摩托车和文中父亲十八年来坚持的精神。
我的父亲,一位深居大山深处的农民,他忠厚,老实,乐于助人,年轻走到那儿都精神抖擞,热热闹闹。我能在他身上感受到岁月痕迹的,除了日渐佝偻的身躯,爬上眉梢的皱纹和空洞的眼神外,便是他代步工具的不断改变。
小时候,父亲在离家有一个多小时远的地方工作。初夏的早晨,早上天还没亮,我尚在被窝,就听到厨房锅碗瓢盆相互碰撞的声音,接着便是父亲刷刷吃饭的声音。因中午回家走路过于耽搁时间,母亲便为父亲打包午饭。不多一会儿,父亲便踏着晨曦的微光出门了。
小学时,父亲买了第一辆自行车,是我最爱的大红色。他工作的范围也逐渐宽了起来。偶尔上学时,还可以搭上父亲的顺风车。虽说只是一辆自行车,但坐上父亲的车,我心里却是无比的自豪的快乐。
初中时,父亲提出要买一辆摩托车,母亲担心他的安全坚决不同意。但下了决心的父亲不顾母亲的反对,竟悄悄地买了一辆,母亲没法,只得接受。从此父亲骑着看上去比他还要强壮的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各路奔波,为使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不停奋斗。说到父亲,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骑摩托车在烈日下的场景。他经历过的那种吃不饱过的年代,也许他会觉得现在的日子无论如何也比那个时候要好的多。但我能明显感到,自从我高中开始后,家里负担增加,父亲更加辛苦的的生活。他拥有摩托车的日子,就是我用钱多的日子,并且这么久以来,咬牙坚持着,无怨无悔为我付出。每个人心目中,都视自己父亲为最伟大的人!
小时候在作文中总是写到父爱如山,父爱深沉,如果你没长大,没看到过父亲的汗水,没有去感受过父亲对你的用心,是永远也无法真正体验到的!只愿时光时光你慢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