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1700字/通读约6分钟/精读约8分钟
贾宝玉和袭人之间的云雨之事本来做的非常隐秘,很少人知道。但是应了那句老话: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所以,这件事情还是被晴雯知道了。
晴雯虽然不是一等的大丫头,但是来头却不小。她是被赖嬷嬷买进来孝敬给贾母的,因为针线活做的好,人又长得漂亮,所以贾母派到贾宝玉身边,是将来可作为通房大丫头的丫鬟。
在贾宝玉房里,袭人不在的时候,她是“当家作主”的人。平儿的虾须镯被贾宝玉房里的坠儿偷走之后,平儿为了顾全怡红院的脸面,私下里告诉了麝月来龙去脉,没想到被贾宝玉偷听,转述给晴雯知道,并再三叮嘱不让她插手此事。但是晴雯却置若罔闻,趁贾宝玉不在之际,打着他的名义让坠儿撵了出去。王夫人因看不上她,趁她生病之际,以勾搭贾宝玉学坏之名,将她逐出大观园。事后还专门向贾母解释,称她因为有病害怕传染给贾宝玉,才算把此事遮了过去。所以,她在贾宝玉身边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她对袭人和贾宝玉发生云雨之事自然心有怨言。端午节的前夕,因为晴雯帮助贾宝玉换衣服时,不小心将扇子跌落,贾宝玉埋怨她后,她忍无可忍,便借题发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袭人见两人起了冲突,忙进来做和事佬。推晴雯出去避一避时,不小心说出了“我们”两个字,这一下子让晴雯彻底怒了,冷笑几声,捅破两人之间的云雨之事。原文如下:
“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她的话一出口,使事件得到激化。贾宝玉听完之后,为了维护袭人的利益,立马使出了杀手锏,转移了话题,说晴雯是大了,自己想要出去,他亲自去回太太,让晴雯离开自己房里,说着便真要去找王夫人。贾宝玉的这一举动让袭人措手不急。她参与进来,本来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想让事情进一步恶化,没想到晴雯使事件进一步升级,矛头直指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她忙跪下求宝玉,以此阻止宝玉的任性。危急之际,林黛玉出现了,及时破解了僵局,维护了袭人和宝玉的名义,阻止了宝玉的行为。原文如下:
晴雯在旁哭着,方欲说话,只见林黛玉进来,便出去了。林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宝玉和袭人嗤的一笑。黛玉道:“二哥哥不告诉我,我问你就知道了。”一面说,一面拍着袭人的肩,笑道:“好嫂子,你告诉我。必定是你两个拌了嘴了。告诉妹妹,替你们和劝和劝。”袭人推他道:“林姑娘你闹什么?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混说。”黛玉笑道:“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
林黛玉为何要这么做?她为何知道袭人宝玉云雨之事后还要维护两人呢?她为什么不小心眼了呢?这里面隐藏了一个事实和一个常识。
一个事实是这样的。从贾府实际情况看,贾宝玉和袭人的做法并不为过。贾琏的贴身仆人兴儿在向尤家姐妹汇报荣国府的情况时,曾经说过贾府在少爷们未成年的时候,会在房间里安排两个贴身的丫鬟侍侯。林黛玉从小在贾府里长大,对待这种情况自然了然于胸。袭人在贾宝玉身边,其实就是这种角色之人,所以她和贾宝玉之间云雨之事,在林黛玉看来是正常的。
当然除此之外,林黛玉认同贾宝玉和袭人之间可以有云雨情,还基于一个当时的社会常识:男人都是配有三妻四妾的。在春秋时候,一方的诸侯,只能纳9个妾,诸侯娶亲的时候,妻子会带来两个陪嫁女,除了这三个人,还能纳7个妾。徐珂《清稗类钞·讥讽类》记载:“一夫多妻,为数千年来之旧俗,其见于《礼记昏义篇》者,则若周之天子有后一、夫人三、嫔九、世妇二十七、御妻八十一,可谓伙矣。而诸侯、大夫、士庶,亦莫不有妾。晚近富贵之家,恒有姬侍,多者至数十人,粤中尤甚。”
作为封建社会大多数人认可婚姻制度,林黛玉也是认同的。因为不仅贾府里的男人都是如此婚姻,连同他的父亲林如海,也是有几房妻妾的。她心里认同贾宝玉是自己将来的丈夫,自然也会认可袭人。
贾府既有这种规矩,社会也有这种文化,林黛玉再知书达礼,也不可能如同现代人一样,追求和要求贾宝玉实行一夫一妻。她只能认同当时的文化,认同贾宝玉和袭人之间的云雨之事。在这种情况下,她喊袭人为嫂子,贾宝玉也心领神会,最终三人在房间里笑成了一团,终将此事画上了圆满句号。
本文由大愚原创,一家之言,仅供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