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位教授让他的学生看一组数字:2,4,6要他们找出其中的基本规则,教授将规则写在了一张纸的背面,他要求受试者说出下一个数字,教授要么回答符合规则,要么回答不符合规则,受试者可以想说多少个数字就说多少个,但规则只能猜一次,大多数学生说的是8,教授的回答是符合规则,为保险期间他们还输了10,12,14,教授每次都回答符合规则,于是是学生们得出一个结论。那么规则就是在前一个数字的基础上,加上2。教授摇摇头,写在背后的规则不是这样的,唯一一位头脑灵活的学生是用不同的方法破解这道题目的,他说4,教授说不符合规则,7么?符合规则,这位学生又用各种数字试了一阵,-24,9,-43,他显然有个想法,并试图证明他对不对,直到再也找不到反例了,他才说的规则是:下一个数字必须大于前一个数字。教授把纸翻过来,上面正是这样写的。
那么问题来了,前面学生的答案是错的吗?后面这个学生的答案就是对的吗?就像一些大儒常说的,这个世界可不是对和错那么简单。其实两个答案都是对的,也许还有其他对的答案,但是显然第二个答案符合教授的设定,考虑的也更加全面。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概念——确认偏误,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他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他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说人话就是在我们根据现有的信息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习惯性的过滤掉反驳的证据,来保证我们的答案成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确认偏误的例子不胜枚举。
有一位病人,他的耳朵里感觉像有一把刀子在割似的,并且它的右眼瞳孔比左眼瞳孔要小一些,他到附近的小诊所就诊,医生判断为感染,给他开了一些抗生素药,吃了药不久他的耳朵就不疼了。但是两个月以后,他的耳朵疼的更厉害病症更严重。这次诊所医生再给他开抗生素也不管用了。无奈之下病人去了更大的医院,相继在感染科、眼科就诊,所有的医生都束手无策。最后他去了神经眼科,医生立刻意识到,瞳孔小是一种特殊综合征的症状,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病症,而且也不知道他与剧烈的耳朵痛有没有关系。于是医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你全身的其他地方有没有感到虚弱无力?有没有麻木或发麻的感觉?你最近有没有举过重物?当病人回答说,他最近连续几个月一直在取重物时,医生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在举起重物之后,他的头部或颈部有没有感到剧烈的疼痛?病人回答说,在几个星期之前,他在举起重物后曾患过剧烈的头痛。谜题终于解开了,这个病人患上了一种叫做“霍纳氏综合征”的病。
这个例子中第一个诊所医生就是典型的确认偏误。而现实生活中,确认偏误比比皆是。比如我们小时候学过的课文盲人摸象,又比如人性至善论或人性至恶论。人们总是偏向于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且寻找证据证明这种观点的正确。造成确认偏误的客观原因是我们对掌握的信息不全面,不系统。而主观原因呢?排除因为利益名声等故意造成的确认偏误,就是我们分析能力的强弱了。那么我们分析能力的强弱,又取决于什么呢?这里又要引入第二个概念,叫做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说人话就是当提起某个“对象”时,呈现在你脑海中的画面。比如说起猫,你心里是什么画面?比如说股市,你心里又是什么画面?心理表征是我们对一个“对象”的初始映像,是最直观也是最形象的,同时也是很难去改变的。
上述这位病人刚开始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判断为感染。造成这个确认偏误的原因是这位医生的心理表征太过浅显,显然他分析病人耳朵痛,通过自己医学的心理表征将其判断为感染,而且选择性的过滤掉了瞳孔缩小这一个病症(确认偏误最喜欢过滤反驳信息)。那么专业医生为何确诊无误?一是他建立了更为复杂和深入的心理表征。二是他不孤立信息,将病人所有表现出来的病症都作为判断病症的依据。三是将症状对应的所有可能的病情一一罗列出来,根据询问病人各种身体状况,找出对应的病症并逐一反驳,最终确定病症。
马上就要开始我的股票学习之旅了。长投教给我们的是价值投资策略,其核心就是对股票或者说是对企业的评估,选定优秀的企业在其被低估时买入股票,耐心的等待,长期的持有。关键就是如何评估优秀的企业。首先就要防止确认偏误,不能从单一的盈利、负债等情况判别其好坏,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二是刻意建立大量详细的心理表征:大量读阅读财报,对关键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重要数据对公司股价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形成强大的心理表征。三是根据重要数据罗列所有可能的情况,一一反驳,寻找到真正的好公司,买入它持有有它,巴菲特说过投资的第一要律是不亏损,第二要律是记住第一点。我的理解是,股市里面的钱一辈子你都赚不完,但是要亏完嘛,或许下一分钟,或许下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