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说到孔夫子找各种理由拒绝鲁国大臣季康子的人才请求,是因为孔夫子的弟子真的不能做官吗?恰恰相反,他的弟子们个个能独当一面,当官做学问都是一把好手。
只是因为季康子心怀不轨,所以孔夫子和他的弟子们故意疏远而已。孔夫子和弟子们对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门儿清呢。
子游在武城当县长,有次回去拜见孔夫子,夫子就问他:作为地方的首长,有没有发掘一些人才呀?
培养人才是好官的要务,这对子游来说自然不在话下。但老师既然问了,寡淡地回复一个‘有’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得举个典型的例子出来才行,一证百证。
子游说:“有个叫澹台明灭的人才,说话做事不合常规,但很讲义气,大公无私,从来没有因为私事而到我家里。”
孔夫子一听,明白了,官场上能不拍马屁,不合上司套近乎,洁身自好的人真是不多,子游发现的这个人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人品很好,的确是个人才。
孔夫子由此想到历史上的一个人物:孟之反,这人是鲁国大夫,做过军事统帅,再一次鲁国保卫战的撤退中,他主动殿后,让士兵先撤。快到自家城门确认后续部队安全后,才赶紧策马跑到队伍前面,回到自己的统帅位置上。不仅如此,他还谦虚地说,是因为我骑得这匹马跑不动,所以此落到后面的,不是因为我胆子大主动殿后御敌。
孟之反这样的人有了功劳不夸耀,比起洁身自好又更进一步了。
不过,这样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啊。当时的社会那么乱,读书人都是靠耍嘴皮子吃饭的。你就算有宋国朝公子那样的好相貌,如果没有好口才,在社会上照样吃不开。
可是,我们能因为社会上有这样的风气就随波逐流吗?不,我们还是得有自己的气节,坚守正直的品格。哪一个出远门的人不是要从大门出去的?大门才是正道,才能走得远。走歪门邪道的人,不仅前途曲折,而且没有什么好下场。
当然了,正道要坚守,可也不能迂腐不通。如果一个人任由本性发展,可能流于浅薄与粗鲁;如果过于讲求道义原则,也不好,容易变成酸腐无用的书呆子。这中间需要把握一个度,最好是先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保证基本的品格没问题,然后再去放手做事。
但总体比较起来,宁愿酸腐也比粗鲁好。人生来就天性率直,能保持住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一个人虚伪算计地过一辈子,就算没有灾祸,也只能说明是他的运气好,大多数不正直的人是很难免于灾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