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的前三四天除了参加新生培训外,几乎都在赶往各大超市商场置办生活用品,原来生活可以琐碎到如此程度,也看到了自己扛着十几二十斤重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的汉子潜力。不仅仅每天想着给自己换什么菜谱,(当然这已经够头痛的了),还得算成成本,将购买的东西使用最大化。一会买了碗面,忘了买筷子叉子;一会买了意面和酱料,然而锅子还在店里。每天都有买不完的东西,原来不需要操心也懒地操心的主妇式生活,让这几天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
然而这几天最让我懂得一件事,如何最优质的时间管理才能将生活和学业完美兼顾。而这恰恰是这一年中我需要去摸索的事情。
学习怎么玩洗衣机,烘干机,学校打印扫描系统,各种电子化产物也是一门必修课,虽然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却已经发生过那些个穿着睡醒捧着一摞衣服的孩子们挤在洗衣房内怎么都搞不定,快骂人的情况。洗一次烘干一次总共人民币30多元,用大水量比小水量贵,于是问题来了,求累计多少天的衣服才洗是最划算的?(白眼)
我不是个喜欢成群结队与人同进同出的人,我渴望发现有趣的人与事,所以一直以来都独自外出,遇到一些不同的人。与在国内不同,路上公车上见到同胞,会不自觉地加入到他们的话题里,有些说着说着结果他们还是不待见我,因为我本不是他们那一群的;有的因为自己没有安全感,见人就加微信,期望有人能实时帮助她陪伴她;有个“男孩子”今天公车上坐在我旁边,叨叨着其父母每天给他算钱,买瓶水都觉得贵,让他备感压力,典型的砸锅卖铁留学派;路上偶遇一个刚到的女生,由于目的地一样,于是我们便同行结伴采办生活用品,还一起吃了晚饭,有意思的是走到了宿舍楼下我们才记起原来彼此还不知道对方叫什么;我的室友大抵都不是太爱社交的人,一个个闷在房间里,厨房里也不似其他flat里热锅油烟饭香扑鼻,各自在不同时间做饭吃饭,好似一个人的flat。
学生会的活动非常地勤快,但内容千篇一律,定期K歌,短途旅行,运动,lunch conversation (午餐会话)等。带队的leader有本土的,也有留学生,大多外向热情。首日为我们做介绍的是位历史系博士生,虽然人很nice也时常微笑,但相比美国人来说他们确实比较腼腆。除了志愿者,年轻人不乏对华人流露出厌恶的情绪,相较之下,英国的老年人着实可爱。他们会叫我honey,逛超市时我对他们礼让,他们会报以真诚的微笑,哪怕只是推着推车互相迎面相对,他们也是报以礼貌亲切的态度,让人感受到这才是英国文化里应该有的淳朴本质和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