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今年二十四,本命年,毕业两年,上学期间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书店。
为设计书店,没日没夜的扎在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量尺寸,买材料,贴壁纸,锯木头,为了能单独控制线路连屋顶的电灯都自己亲自去接。
有惊无险书店总算开起来了。
虽经营惨淡连常去的几个女生也是为了挑逗养在书店里的兔子,而非为了坐下来读几本书写几段字。但原本在人生的设定中被排到中年才有可能实现的梦,在二十几岁的年华里就已筹备妥当便抛下忧虑喜笑颜开。
看起来一切顺风顺水的他,毕业那一刻开始逆行,心理学毕业的他做过记者跑过广州,曾满心踌躇壮志的一米九大汉,觉得自己不适合记者这个工作决然推了提升的机会辞了工作愣是在家里宅了三个月。
前一个月还好,写字刻木雕做手工,偶尔打打游戏弹弹小琴,阳光较好的午后摆弄庭院心情好时以诗传情,好一个闲情雅致。
显然到了第二个月日子过得就不再那么舒坦,就像一个过惯了紧衣缩食日子的人突然整天山珍海味难免会怀念以前的清粥小菜。诗和远方于我们是山珍海味是奢侈品,只适合偶尔消遣,而平淡紧凑的生活才是我们每天必备的家常。
于是,开始和毕业时一样,在各大招聘网站投简历,想寻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之后的一天晚上七点半发消息和我说,北漂第一晚,刚上地铁,目测九点到家。
是的,朋友被一家图书公司看中招去做了编辑,顺理成章挤进北京的地铁摇身一变北漂族。
虽说工作第一天就被老板涨了工资,但除去吃喝玩乐加上房租,一个月下来存款为零算万幸弄不好还会负债。
朋友现在二十四,一名编辑,在北京四环以外租了一个不太大的房子,每天不到七点就要挤地铁,像他这样的北漂在诺大的北京有很多,他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算是短的,在路上奔波两三个小时的不在少数。
就算不吃不喝攒一年的钱也买不起北京三环以内的一平米,我和他开玩笑说:还是攒不了钱娶不了媳妇。
他说:这些都很正常,开始时都苦。
原本向往的朝九晚五的小资生活到了这里变成了朝五晚九的拥挤,每天都要和北京的早晚高峰挤个翻天覆地。
夕阳缓缓沉下去,带着城市一天的喧嚣。世界静下来的那一刻不禁会发问,每天这样在反反复复中拼命扎根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它离我们的梦想到底还有多远,这样的北漂真的是我们所追寻的吗?
我记起他之前和我说过的一句话,不要问有没有用,去做。
谁都不知道北漂之后是什么,是一如既往的漂泊,还是结束北漂的安定。
这是我眼里的他,也是很多人眼里的他。
而对于朋友本人来说,北漂这个和漂泊挂钩的名词只不过是外界强行贴上去的标签,是一个没有意义没有温度的词汇。
最近他从一个小时远的地方搬到了公司旁边,一个人加班到十点,被周边的灯光包裹着拐进属于自己的世界。
夜色撩人,晚风拂面。
回家洗个热水澡紧接着摆弄木雕,凌晨时分伴着满屋子的木屑做一个有岁月味道的梦。
在浩瀚宇宙中,遵循着自己的轨迹,跟着自己的节奏,不断发光发亮。
曾读过一段话:“从来没有人给你点燃世界里的光,也没有人能把它收走。没有什么人能干预你的潮起潮落,也没有人能让这节奏戛然而止。”
朋友今年二十四,在格子间做着自己喜欢的文字工作,用力而愉悦。
这拥挤的北京,这温柔的月色,这熟悉的热情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