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看着身边熟睡的宝贝,仍然会有些恍惚,不敢相信当初那个又黑又丑的“小老头”已经出落成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了。
但同时又无比坚信,这就是我的孩子,是我努力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才换来的心血成果。
从什么都不会的新手妈妈到现在只需一个眼神就知道她要干嘛,除了日日的陪伴照料,还有就是每一次和她互动时的观察与思考。
这个过程现在想来,就像是一个园丁通过不断学习、试错帮助一个幼苗不断成长的过程,虽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但也乐趣无穷、受益多多。
值得庆幸的是,中间虽然走了很多弯路,我还是在学习如何爱孩子的路上越挫越勇、取得了些许进步,同时也让自己成长了很多。
跌倒后自己爬起来,以后的路才会走得更稳
女儿刚过一岁就能小心翼翼的走路了,但难免有时候脚跟不稳摔倒在地上,每当这时,婆婆都会加紧脚步,上前把她扶起来,然后样子夸张的把她刚刚摔倒的土地骂一顿。
见过这一场景以后,我私下里跟婆婆说以后不要再那样做了,因为很容易引导孩子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假装无辜。
于是,等到下一次女儿又不小心摔倒时,我们都不上前去扶她,而是在一旁鼓励她自己勇敢的站起来。
一开始她还会撒娇,但禁不住周围人的加油声,最终她还是自己从地上爬起来了,我们又继续把她夸奖一番。
这样,孩子尝到了被夸奖的甜头,慢慢就学会了勇敢和坚强。
一百遍“小心”、“不可以”抵不上一次“吃亏”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她能够探索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作为父母出于安全考虑,有时总会在一旁焦虑的千叮咛万嘱咐。
但结果却是,你越叮嘱的事情,孩子越有兴趣想尝试。
记得女儿两岁半的时候,有一天我们正着急出门,我像往常一样正要锁门时,忽然听到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回头一看,她的手指被夹在门缝里了。
我赶紧抱起她往最近的医院里跑,所幸没有伤到骨头,但还是能看出她被吓坏了。
其实,关于手指不可以往门缝里塞这件事,我在家已经强调了很多遍,女儿也照做的很好,只是当我认为她早已铭记于心时,没想到她却是耳朵听见心里没记,并且还亲身尝试了一回。
回到家安抚好女儿的情绪,我们母女二人对于“手指放门缝很危险”这件事终于达成了共识,女儿保证以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看着她郑重其事的保证,我突然明白,与其一直跟在孩子身后严控死守,不如在自己可控的范围里给她探索的自由,这样不仅释放了她的好奇心,还能让她明白安全的重要性。
果不其然,在后续的实践中,我尽量不再约束女儿、给她最大限度的自由后,在某些关键事情上,比如火、池塘等的危险性,女儿反而能听进去我的劝告,对那些严重威胁生命的东西做到了尽早远离。
比起学习,给孩子爱和安全感更显重要
女儿两岁多的时候,碍于周围没什么小孩子陪她玩,就想着让她上个早教班,一来能学点东西,二来能交些朋友。
我们去了离家几站路的一家早教机构,据说口碑很好,就去咨询了一下,顺便约了一堂试听课。
但是,在那里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决定不再让女儿上早教了。
在其他孩子都在玩耍的时候,有一个三岁多叫苹果的小女孩,却被妈妈拉着听绘本故事,尽管妈妈一直把她拉在身边问她各种问题,但小女孩还是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正玩得高兴的小伙伴。
等到上课铃声响了,其他孩子都跟着老师进了教室,苹果却拉着妈妈的手死活不进去,妈妈为了让她去上课,一把甩开她的手假装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久未等到妈妈回来的苹果,被老师连拉带哄的进了教室,整个楼道都是她伤心的哭声。
见我有些愕然,身边一位老师悄声告诉我,苹果小时候发烧把脑子烧坏了,反应和学习都比同龄人慢一些,她妈妈希望她早点赶上来……
这位老师后面还说了很多,但是我脑子里却全是苹果的哭声,她还那么小、那么需要爱和呵护,可是周围人甚至自己最信赖的妈妈,却一直在盯着她身上的那一点点缺陷不放,用近乎决绝的方式逼迫她快点学会那些于她而言冷冰冰的符号与数字。
仿佛她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问题,一个迫切需要大人赶紧解决的问题。
可谁又会知道,她现在最渴望的是父母的爱与呵护,是周围人的鼓励与包容,而不是那些用善意包装着的“为她好”。
早一点还是晚一点认识那些数字、颜色、形状又有什么关系,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爱和安全感才是他们人生开启的重要基石。
与其发无名火,不如对孩子坦诚相告
做了全职妈妈,不仅意味着要照顾好一家人的吃喝拉撒睡,还意味着你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得处理好情绪以应对砸到你手上的活儿。
比如当和老公刚吵完架或者身体不舒服时,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要求,内心难免会觉得烦躁、想发火。
但如果你真的把这团怒火发出来,事后又一定会对孩子愧疚不已,感叹自己太没用,把火气发泄到了无辜的孩子身上。
所以,与其为了所谓的大人的面子强装镇定,不如勇敢的向孩子吐露心声、表达脆弱。
比如,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妈妈今天不舒服,所以不能陪她玩、给她做丰盛的饭菜了,不过等妈妈休息好了就可以。
一般这种情况,孩子都会理解妈妈,进而唤起她的同理心和保护欲,充当你的小天使。
这样,我们既不用委屈自己假装坚强,等控制不住了又发无名火,同时又跟孩子进行了真诚的沟通。
不用成人的是非标准去解决孩子们之间的纠纷
有一次带女儿取快递回来,路过小区楼下的小花园时,见有一对爷孙在那里玩,于是女儿恳请我在旁边等一下,她玩十分钟就回来。
只见女儿拿出随身带的泡泡水,邀请那位小弟弟一起玩,两个小家伙你玩一下我玩一下很是开心。
等时间一到我们要回家的时候,女儿告诉小男孩:“我要回家了,把泡泡水还给我吧,咱们下次再玩!”谁知,小男孩可能还没玩够,不肯还给女儿,最后见女儿一直追着要,索性把剩下的泡泡水全倒到了地上。
女儿见泡泡水全撒没了,委屈的快要哭出声了,小男孩的爷爷把空瓶子捡起来塞到女儿的手上便催她赶紧回家。
远处目睹这一切的我顿时心里压着一团火,心想:“这位爷爷怎么能这样教育孩子,这么小就娇惯他、长大了指不定什么样呢……”
等女儿回到我身边,我气呼呼的问她:“刚刚他把你泡泡水倒掉,你为啥都不吭声,你不生气吗?”哪知女儿竟说道:“他还小,应该不是故意的,咱回家吧!”
就这样,我还在气鼓鼓的为刚刚的事情耿耿于怀,女儿好像已经把这件不愉快的事翻篇了。
由此我才明白,很多时候在我们大人看来孩子“被欺负”了的事情,在小孩子看来却未必,只要孩子自己不觉得委屈、受伤害,大人也应该适时的假装忽视,而不是强势的怂恿孩子去“报仇”。
不按性别区别教育孩子
很多见过我女儿的女性朋友,初次见她,都会戏谑的责备我:“你这妈妈怎么当的,也不知道好好打扮女儿,你看人家都把自家女儿打扮的跟小公主似的,你家的却活脱脱一假小子”。
说实话,女儿从小的性格就比较大咧咧、不拘小节,加上头发不好、一直留的是短发,所以出门经常被误认为是男孩。
期间,我也曾想着把她打扮的漂漂亮亮,给她穿公主裙、买女孩子的玩具,但奈何她嫌穿裙子玩耍的时候不方便、过家家没有汽车酷,所以最终我还是决定随她的性格散养好了。
于是,她的衣服、玩具都任她自己挑,她与朋友的矛盾自己解决,我几乎不再插手,只在一旁陪着。
渐渐的,我发现这种不以性别来区别教育孩子的方式真的很棒,因为女儿既有女孩的心细、手巧、体贴,又有男孩的果敢、大度、随性,重要的是她跟她的朋友甚至是第一次见面的小孩都能愉快的玩耍。
现在想来,这个世界上谁规定了汽车是男孩的专属玩具?谁规定女孩一定得是淑女?谁规定某些职业只能是男性的专属?
很多时候,不是社会限制了女孩的发展,而恰恰是我们顽固的旧观念束缚了女孩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结束语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我想说,虽然为人父母不需要经过考试,但当孩子来到我们身边,他会一天一个的把教给他的东西悉数回报到我们的身上,除了好的,更有坏的、恶劣的。
所以,当了父母,如果不能坚持学习、反思,那么不仅会害了孩子,也会给自己的人生交上一份不及格的答卷,下半生在悔恨与愧疚中草草收场。
孩子的成长期很短,学会如何给他们爱、自由和尊重,如何为他们的人生打下好的基础,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反省和实践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