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分心他顾,并未定下心来看书学习。又翻了几页书,对一些自觉有帮助的内容整理一番如下。
作文常见毛病
- 用词用语不恰当
- 意义的欠缺和累赘
- 意义不连贯,欠照应
这些算是语病问题。需要在思想习惯和语言习惯上留意。作文的时候注意字句斟酌,更要注重逻辑。说一件事情要有头有尾,讲一个道理层次分明,而且道理和看法是要前后一致的,意义要连贯,自然而然的阐发,但又不能反复。虽然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运用环境上讨论,而不是把一句话能讲清的用十句话讲,这样篇幅虽长,可到最后也没能阐发出太多有价值的内容。
印象的描写
书中讲的很清楚,无需多言。
游记本来有两种写法。像你所说的,把走过哪里,到达哪里,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平平板板地记下来,这是一法。依了自己的感觉,把接触到的景物从笔端表现出来,犹如用画笔做一幅画一般,这又是一法。前一法是通常的‘记叙’,后一法便叫作‘印象的描写’。
印象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解释也不止一个。最普通的解释,就是从外界事物受到的感觉形象,深印在我们脑里的。所以,你第一次遇见一个人,感觉到他状貌举止上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就是他给你的印象;或者你来到群众聚集的大会场,感觉到群众的激昂情绪有如海潮的汹涌,有如火山的喷吐,那么‘海潮和火山一般’就是这群众大会给你的印象。
枚叔又说:“从前我在学校里教课,一般学生作文,不懂得印象的描写,总是‘美丽呀’、‘悲痛呀’、‘有趣呀’、‘可恨呀’,接二连三地写着。我对他们说,这些词语写上一百回也是不相干的,因为它们都是空洞的形容,对于别人没有什么感染力。必须把怎样美丽、怎样悲痛、怎样有趣、怎样可恨用真实的印象描写出来,人家才会感到美丽、悲痛、有趣和可恨。他们依了我的话,相约少用‘美丽’……那些词语,注重随时随地观察,收得真实的印象,用作描写的材料。后来他们的文字就比较可观了。”
用词与类书
他说‘解放’,其实是‘自在’、‘闲散’的意思。做一点公益事业,他却叫作‘办一点社会主义’。他们商界里,这样说话的人很多:不把‘词’的意义辨认清楚,就胡乱使用起来。这使旁人听了觉得好笑,有时竟弄不明白他们说的什么。
用词是要注意的,不仅是注意语境,而且兼顾词语的本来意思。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某些词汇表示什么,很可能只是自以为如此,然而词语自有它的常用意思。所以准确用词的基础一定是对词义的把握要准确无疑。同义词,近义词的替换更是关键,一个语境下可以替换,另外一个语境却不能等同。当然也不乏有些时候,故意用错词语,或者生造一些词语,来表示自己的想法意愿,这样是有风险的,你以为旁人懂得,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一头雾水,就比如之前的那个skr的意思,到现在还是茫然不知所云。
那么用词的技巧如果提升呢?方法自然是多看,多用,当然还有一个很有用的辅助,就是类书,将词汇按类别汇集,用的时候就很方便了。所谓类书:
采辑群书,或以类分,或以字分,便寻检之用者,是为类书。以类书之类书有二:甲兼收各类,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乙专收一类,如《小名录》、《职官分记》等。以字分之类书有二:甲齐句尾之字,如《韵海镜源》、《佩文韵府》等;乙齐句首之字,如《骈文类编》是。
以类分的类书供给事实、典故,你要用哪一类的材料就到哪一类里去寻;以字分的类书供给词藻,你造句要换点花样,作诗要勉强押韵,它就给你许多帮助。
我之前从未了解过关于类书的知识。一直以为古人写诗,格律韵脚,都是文章天成,妙手得之,因此对于古代读书人个个都能写诗表示仰望。那么根源在于类书了。觉得类书算是一种资料库,写什么文章诗句,都能够找出一些适用的词藻,诸多意象典故皆在其中,只需要斟酌字句就好了。当然大师名家是将诸多类书了然于胸,无论什么样的情景都能用恰到好处的词句来描绘,这是很了不得的。但一切都是建立在词藻的积累和意象的熟悉之上的。
我们如今作文,不追求韵脚,那么以音韵分类的类书需求不大,然而事实典故的类书仍旧十分重要,比如讲刻苦学习,很多时候只是用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之类,其他典故却胸中并无一物,这时候类书是一个很好的辅助。但事事查类书并不是件好事,因为类书只涉及诸多意象事物中很小的方面,更多的素材则来自于现实,或者道听途说,或者亲身经历。平时的素材积累尤其重要,听到一个旁人的故事可以记下来,自然成了经验和写作来源。长此以往,自然在心中建立了独属自己的一本类书,辅之以其他类书,写作便无需为素材而焦心,旁征博引,思如泉涌,自然好文章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