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翻译,原文载于近期的《经济学人》,关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问题。
“关键期假说”虽然只是个假说,但很多人一直对它深信不疑。李笑来在他那本广为流传的《人人都能用英语》中甚至说:这几乎成了所有少儿英语项目的主要宣传工具,其潜台词的目的不过是恐吓家长赶紧交钱,“否则就来不及了!”。
而本文提及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并没有推翻“关键期假说”,相反却是支持“关键期假说”的。由于研究规模大数据多,因此可信度比较高,值得一看。
本文给出的年龄数字也很具体,跟之前的研究出入很大,比如:
1)如果要达到母语般的流利度,那么10岁左右就必须开始学习外语;
2)语言学习效果的滑坡出现在17岁。
另:文中的两位研究者(按出现顺序)
史蒂夫·平克: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和科普作家、TED演讲人、世界超级语言学家。
乔舒亚·哈茨霍恩:波士顿学院心理学助理教授,本文研究主导人。
学外语要趁早
新证据表明17岁之后语言学习效果将大幅下降。
无论是自己想掌握一门外语,还是想让孩子学好语言,人们往往感觉这是在跟时间赛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语言能力似乎在变差。儿童通常不需要指导就可以学好母语,而且在足量的学习之后,能很容易地掌握多门语言。而这一过程随着年纪的增加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大量的移民抵达新国家多年后,语法依然非常生硬。
大部分科学家一致认为相对于成人,儿童是更佳的语言学习者,但是还没找到原因。部分科学家由此提出了生物因素假说。是不是儿童的大脑具有极致的可塑性?抑或,如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史蒂夫·平克所言,人类专门针对语言学习的本能,随着大脑的老化而退化,逐渐不再被需要(按照进化论的说辞)?其他科学家则认为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儿童拥有特殊的环境和动机,并非大脑对于语言更加灵光。他们想要与照顾他们的人以及亲密的同伴交流,因此具有强烈的动机,并且不像成人那样害怕犯错误。
有些人认为所谓“关键期”也许仅适用于外语的声音系统。成人常常受困于口音:亨利·基辛格移民美国80年之久(期间还当了40年的国务卿),说话听着还是像他从德国菲尔特刚到美国那会儿,虽然语言都很准确。(当然还有一个解释,也就是关于基辛格的段子,说他从来不懂得倾听。)
语法却有所不同,有些研究者猜想成人并不比儿童有优势,哪怕成人的推理能力更强。只有一项研究发现让成人和儿童通过相同的材料来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几个月之后,成人的学习效果更好。由于招募困难,多数类似的研究样本量很小,因此我们难以确定这些研究结果到底有多大意义。
而现在一项大规模的新研究佐证了“关键期假说”,该研究由波士顿学院心理学助理教授乔舒亚·哈茨霍恩主导(平克教授和乔舒亚·哈茨霍恩作为共同合著者)。该研究把练习做成线上测试,用以推测参与者的母语或方言。这一作法引发了病毒式传播,从而巧妙地招募了67万参与者。而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测试英语学习者对于语法难点的知识,从而揭示这与他们几岁开始学语言的相关性。
起步早的学习者表现更好,是因为他们早开始,有更多的学习时间,还是由于他们在早期学得更快?要把这两个问题分开很难。但通过把海量数据与若干可能的学习曲线进行对比,哈茨霍恩却做到了这点。很多之前的研究者猜测学习效果大幅下降发生在青春期前后。而这项研究发现下滑要晚得多,正好在17岁之后。
尽管下滑要晚得多,如果要达到近乎母语的流利度,学习者就必须在10岁左右开始学习。假如他们是在14岁才起步,那么就无法在关键期内积累足够的练习。不幸的是,14岁左右,正是很多学生,尤其美国学生,刚开始被要求修习一门新语言的年龄。(更糟的是,这个年纪的孩子特别害怕在同伴面前出丑。)
整体来看,与10岁开始的学习者相比,5岁起步的学习者取得的成果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我们仍有理由相信最好从上学第一年就开始,像丹麦和瑞典一样。因为熟练掌握语言所需的时间很长——也许要30年才会停止进步——那些5岁起步的学习者,如果在大学期间需要用英语阅读和写作,那时他们在之前累积的进步比那些10岁才开始的学习者要多得多,哪怕他们的语言水平在40岁时相差无几。
关键期的存在并不意味着,11岁或者更大的孩子就得放弃了。有些人直到成年后还是非常优秀的语言学习者。哈茨霍恩还发现了一些需要多年学习才能掌握的语法难点。而一门语言,即使掌握的水平低一点儿,依然可能会在工作中相当有用,或者在旅行中增添乐趣。
但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意义很明显。越早,越好。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终将在学校或者工作中面对英语:他们起步得越早,将越有利。而对于英语母语国家来说,把外语引入到儿童发展的早期,将很困难。很多官员还局限在阅读和数学上。导致这一错误有很多原因。本研究揭示了其中的一个。
想阅读英文原文的,请点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