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孩子的合作,是我们与孩子沟通的主要目的,也是所有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最为头疼的问题。
很经常在我的父母课堂里,当我们在练习积极倾听的时候,有的父母就失去了耐心,会直接提出:“我们什么时候才学习怎样让孩子听话照做?”
毫无疑问,在育儿过程中,孩子的不合作,经常惹怒我们的父母,从而导致了亲子关系陷入紧张状态。
那么父母到底该如何说,孩子才会去做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我们在表述过程中会出现的两个问题。
一、 你提出的请求,孩子不理解
很多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孩子可能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这个听不懂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内容本身听不懂,二是虽然能听懂,但是无法理解、无法接受。
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都在成长过程中,所以对家长的话并不能完全记住或理解,比如我们对着三岁的孩子说: “大人讲话时不能插嘴,这样不礼貌”,也许孩子会赶紧捂住了自己的嘴,但一会儿又会开始讲。
同样,家长可以仔细回想自己教育孩子时说过的话,是否传达了过密的信息量,有没有用太复杂的词语或句型,这些都是请求无法得到落实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 执行方案太难,孩子做不到
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当我们提出的执行方案超过了孩子的能力时,就会变成孩子的压力。而趋利避害的本能,使得孩子会放弃无法实现的努力。
比如:家长喜欢在开学的时候,给孩子制订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看起来计划的很清楚,目标也很明确,但是很快就会发现孩子执行到一半,就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学期的计划太漫长了,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弱,做计划的时候的确是下定决心了,但中间可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而中断。
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计划都是父母做的,表面上看是和孩子商量了,但是很多关键问题都是家长做的决定,最后就是目标设定太多、太高,孩子无法实现。
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不听话简单地归结为任性不懂事,所以很容易形成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提出模糊或无法达成的请求→孩子不听→责备他不听话→还是不听→以狮吼功或强制干预收场.
但如果我们能清楚地提出可执行的请求,就能避免亲子争执的循环。
a、我们需要孩子收拾房间时,可以这样说:“我看到房间的地板有点脏乱,需要你花五分钟的时间收拾打扫一下。”
b、当我们在打电话,孩子要过来找你时,可以说:“我现在跟阿姨讲电话,大概还需要5分钟,讲完电话我去找你。”
c、当看到孩子一直在玩,还没有做作业时,可以说:“我看到今天的作业你还没做,现在是否可以开始做了?”
d、当孩子在商场到处跑时,可以说:“宝贝,商场是公共场合,人比较多,你到处跑,妈妈怕一会找不到你会着急,能拉着妈妈的手一起走吗?”
相信大家发现了,这里采用了描述事实+可操作的执行方案。
采用描述事实的最大优点是:避免指责与推卸责任,把孩子的注意力放在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上。
只是把问题描述出来,而不去谈“你干了什么”就会让孩子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并着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