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 在面对和我关系很好的人的时候,明明我是想关心TA,可对方并不怎么领情。当我还想继续说些什么的时候,TA反过来对我冷言冷语,进而爆发战争。
- 越是亲密的人,我们越是会因为一些特别鸡毛蒜皮的事情吵起来,到后来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什么在争吵。
- 我们明明对待不太熟的人甚至陌生人都有足够的耐心,可是偏偏在面对自己亲密的人的时候,耐心这个东西却不翼而飞,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经历。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经常能在各个公众号上以及简书上看到类似话题的文章,比如《为不在乎的人上心,却给最亲近的人伤害》,《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伤害最亲近的人》,《为何,伤害总来自于最亲近的人》等等。。。
这些文章要么以一种心灵鸡汤的形式劝我们不要把外面受到的委屈发泄给我们最亲近的人,要对他们多一点耐心;要么就是站在专业的心理学的角度以一篇长文的形式来剖析为什么我们会出现看起来如此不理性的行为。 读完以后,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讲的都对,都有道理。我也知道要珍惜亲人,朋友。可是,似乎要发生的仍然在发生。看的这些文章并没有真正帮助我解决问题。
这天,在喜马拉雅的《好好说话》节目中,听了黄执中的两集处理和亲人之间的沟通 的分享后,开始意识到我们之所以做不到,仅仅因为我们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而黄少爷却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给我们介绍了几个人人都能掌握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和亲密的人之间的关系。
-1-
认清问题的本质:越亲密的人之间越应该有边界
当我们发现我们亲密的人跟我们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我们往往会认为是因为对方对自己不理解,不关心,甚至不在乎才导致矛盾的爆发。
《第五项修炼》这本书里提到了当我们发现在同一个场景下如果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相似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导致我们行为的可能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跟整个系统有关系。
回到我们和与我们亲密的人的关系之中,由于我们社会传统文化的关系,我们总是会觉得亲密的人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不分你我的。而一旦我们有了这样的观念的时候,对方的某一个行为对于自己来说,自己都是会有发言权的。而对于自己的需求,对方也应当是理所应当能自动察觉到并满足自己的。
当我忙了一天,回到家里,感到身心疲倦不想说话的时候,对方就应该让我一个人静一静,而不是问这问那,搞的我心烦
当我想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做事情的时候,对方就应该观察的出来,不应该来打断我的思路,就算是关心我也不行。
当一有上面的这些想法的时候,一旦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期望行动的话,我们的内心自然会越来越不平静,直至接下来的任意一个导火索出现,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爆发在所难免。
可见,我们和亲密的人之间这么容易互相伤害,并不是我们之间关系还不够亲,更不是因为互相不够在乎,而是因为过于亲密而忽略了我们仍然是不同的个人,有着独立的性格和思想。不分你我的状态不现实而且也很危险。保持适当的距离,建立合理的边界才更利于保持亲密的关系。
那么认清本质后应该如何做呢?
-2-
“我需要”取代“你应该”
就像上面说的一样,当我们忽略了我们每个人之间都应该有边界这个观念后,我们总是期望着和我们亲密的亲人及朋友应该自动按照自己的期望行动。如果对方没有做到,我就会觉得对方做的不够好。
实际上,我们觉得对方应该做的事情并不一定真的是对方应该做的。
我们所想的,仅仅是我们个人的需求。
对于我们需求,不管和我们有多亲密,对方可以满足,也可以不满足。关键是说出来,告诉对方我们的需求是什么,并且这仅仅是我们的需求而已。
想起自己以前总喜欢自己一个人在书房里做事情。而我的母亲又总是喜欢想到一件事情就直接推开我房间的门命令我出门买一下什么东西啊,打扫打扫房间啊。我听到这些,心里总是会觉得特别不舒服,有时候忍一忍,按照她的命令做完后再继续做我的。有时候又实在忍不住顶一句“你应该敲一下门,或者等我忙完了再说的。”就这么一句就会引起母亲强烈的抵触:“我是你妈啊,进自己儿子的房间不应该吗?你应该照着我说的做啊,怎么还这么不耐烦。”
就这样,冲突不经意的就这么来了。。
那么要建立边界,先从说出“我需要”开始吧。
对于上面的例子,以后也许我可以对母亲这样说
“妈,我知道您需要的是表示对我的关心,让我意识到您很关心我,我感受到了。同时,我现在也需要能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安静的做事情,因为这件事情对我还蛮重要的。也希望能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在不打断我做这件事情的同事告知我我应该做的事情。”
这样是不是就会好很多呢?
-3-
“我难受是因为我的XXX需求没有满足”取代“我难受是因为你做了XXX”
这段时间我在负责拆书帮蜀汉分舵21天训练营第6期的训练营,其中有一个段子是这样的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有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愤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自自身。
当我们发现我们亲密的人在某些行为上没有达到自己的行为,很容易把自己不舒服的原因归结于他人的行为。
他人的行为并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即使是亲密的人,我们也无法掌控。那么与其把自己的感受归结于我们无法掌控的外部刺激,不如向内发掘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感受。
我母亲经常在我安静做事情的时候来到我房间吩咐我需要做的一些事情,并不是她对我不够尊重,而是我并没有告诉她我内心真实的需求是需要在自己投入做事情的时候能够得到足够的空间。而母亲的需求是她的一些诉求能得到我及时的回应。那么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在这两个需求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即可。
-END-
和亲密的人之间如何相处是我们每一个这一生要好好学的一门课程。
可是,光有一种姿态和态度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会在 “伤害-》后悔-》道歉-》继续伤害”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反反复复。
掌握问题的本质和正确简单的方法,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和他人正确的相处之道,让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浓烈。